APP下载

老师,洒脱一夏

2015-05-30陈劲松

师道 2015年8期
关键词:阿婆西瓜

陈劲松

行外的人羡慕我们老师:有长长的寒暑假啊。

殊不知,与人家上班的朝九晚五相比,我们老师是起早摸黑。冬天的清晨,出门伸手不见五指;夏天走进校园,总是与第一缕曙光相拥;晚自修放学后,得去看看学生宿舍,回到家已是十一点钟了。

我们的假期,是平时延时超负荷工作而腾出来的。因此,每年一个多月的暑假,我都用心地享受。

孝老

有二事不可等:一曰行善,一曰孝老。带老人到外面去转转,一直是我与妻子的心愿。母亲行动不便,岳母严重晕车,所以,有几次假期,我们只能伴着父亲、岳父启程,虽然不无遗憾,但也很难期求十全十美。

年逾古稀的父亲,攀上北京居庸关长城,清风骄阳下,他脸上的皱纹灿烂得满富孩童般的天真。在西安兵马俑参观,岳父对始皇陵墓建造者之高超技艺惊叹不已。我还买了一本又厚又大的兵马俑图册给岳父带回家。品着天津狗不理包子嗞嗞的汤汁,两位老人由衷地夸赞:“味道淳香粘嘴。”游长沙岳麓书院,登武汉黄鹤楼,许多景点60-70岁之人半价,70岁以上长者免费。老人家走进景点之时,精神爽朗,很是自豪。走进郑州商代遗址公园,那儿简直是歌声的海洋,全飘逸着老人们的自由与忘情。父亲与岳父起初是围观静听,继而是双唇微微张合,最后是融入了唱歌的大潮。都是他们那个年代的老歌,显然是拨动了他们的心弦。

回到家里,父亲、岳父在街头巷尾眉飞色舞地讲出游见闻,说乘飞机的腾空钻云,坐高铁好像飞龙畅游,描述各种景点奇观,邻里的老人们伸长耳朵注意地听着,满脸的欣羡之情。

投入故乡的怀抱

2014年2月我接受了一项任务:编写村史。平时上班离家乡300多公里,只好在长假时回去采访,收集材料。当年8月份,我分别到各自然村拍照,找父老乡亲座谈。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源探寻,处处能淘洗出珍珠宝贝。

族谱详尽记载:600多年前,村里祖辈,从河南辗转江西,又徙福建,再迁广东才定居现址。是因工、商、农、兵、学,亦或自然灾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真有现实版的注脚。

大榕树下的神仙井,以她的清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儿女。如今,井栏架上盖起了一块厚重的水泥板。从家庭摇水井的出现,到眼下乡村用上了自来水,家乡变迁之大,真是让人感慨不已啊!

时代的步伐分分秒秒在迈进,多少事物只能成为当年的印记。耕牛,无用力之地,沦落为菜牛了。城里的孩子只知道大米是从商店里来的,不必说插秧收禾没见过,碾米机未谋面,说到砻、碓,那更是天方夜谭。

媛媛老阿婆,103岁的大寿星,还是一样的任性。媛媛阿婆脸上的重重皱纹,写满跨世纪的沧海桑田。她耳特别背,眼睛还能看路,拄着拐杖,一步一移,蛮稳重的。一大早,媛媛阿婆总爱坐在门槛上梳着稀疏的头发。我回到村里,运足气在她面前高喊:“媛媛阿婆,您好啊。”她还能回应说出我的名字。

媛媛阿婆不愿离开她的老屋。她的儿孙把阿婆的床搬到新屋,她又神奇地将床分散转移回老屋来。天热季节,媛媛阿婆到新屋吃饭,回老屋睡。冬天,儿孙们只好把饭送到老屋来给她。

有一点困了么?请来听两首我们村里的客家山歌——

细妹俚

细妹俚,细丁丁,

带把锁匙三百斤。

家婆话我冇能干?

七岁当家到如今。

月月红

老妹梳头梳得雄,

头上戴了月月红。

有人打我门前过,

人又标致花又红。

我觉得踏实,收集整理了几个民间传说,几十首山歌、童谣,数百条谜语、谚语,此乃抢救性的工作。有例为证,略举一二。

顺口溜:没有的确卡,我就不上车;没有的确凉,我就不上床。

【注释:1970年代的确卡与的确良两种布的新与贵,结婚时新娘一定要求男方购买。】

猜估:远看一头羊,近看一堵墙,日吃千斤草,肚俚冇条肠。(灶头)

历史太厚重,只是我才疏学浅,能力不足,错漏肯定不少。编写村史此等美事,是我乐意行动的,未索一分半毫报酬,且自负车费、电话费,还自带小手信给乡亲作见面礼。今年暑假,这部书稿就要付梓了,有六万多字。

愿家乡人丁兴旺,贤才辈出,千秋和睦,万代繁荣。

充电

老师要传道授业,底蕴得越来越厚实,那就阅读吧。与书打交道,让人一辈子受益匪浅。“书中自有千盅粟”,这话可做不同的理解:你请仔细地咬文嚼字,颗颗粒粒都是上下五千年的精华。读书,可以说是在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在饱眼福、口福、耳福、脑福。

酷热的暑假,书是我们家的绿叶。一书在手,上寻天文,中品人情,下明地理,此时此刻,两耳是闻不到窗外鸣蝉的鼓噪的。温习“孔孟”,我们知道什么叫做醇朴厚道;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播下傲苦耐寒的基因;读一读教育叙事,我们与不同时空的同行产生心与心的交融……

我不排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阅读,但在暑期这种闲暇、悠远的时光中,生活节奏放慢,传统的纸质阅读无疑更有味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学会《琼林》走天下,学会《增广》会说话。在暑假,《论语》《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文化典籍既是消闲读物,又可作为有益的智慧读物。前两部自不必说,《增广贤文》只有三千多字,却包罗万象,礼仪道德、典章制度、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授人以处世之道。翻开《增广》,琅琅上口、字字珠玑,生活真谛、处世良言随处可见。摘录数句,窥一斑以见全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虽然教书多年,但自小在农村长大,农事之艰辛,劳作之艰苦,我须臾也不会忘记。每年暑假回老家时,正是兄弟们最忙碌的时节。我帮他们拔花生、插秧、种红薯。特别要带上自己的孩子,到田头上去淋漓地流几身大汗,这时他们念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有真切的体验。即便是我们成人,施展手脚做体力活,舒坦的程度,远远胜于什么桑拿汗蒸。辛苦的劳作,无疑也是给身体的“充电”。

我也帮兄弟摘西瓜,扛到路边车上。在家乡往县城的公路上,总看见去卖西瓜的人。多数西瓜是用拖拉机运输,也有手推车拉的。农村人有一种运瓜方式,是城里极少见的,我看了提心吊胆。男的前面开摩托车,女的坐后座,反手拉手推车,梯式的车架上放满好几箩筐的西瓜。他们如此配合是要讲究用心费力的。车速快了,拉车的人会不会后仰?特殊情况急刹车,整车瓜的惯性是否推动人往前甩?反握车把的手酸么?痛吗?僵不?不论如何,社会进步,让人省力了。以前挑着西瓜去卖,整个人水淋淋的,全是汗哪。我曾踏自行车,驮两箩西瓜到一个省属矿山去卖,20多公里的路程,一下车,双腿直发抖。

到农贸市场买菜,门口两溜摆的全是西瓜。瓜农披戴着雨具,守在瓜堆旁边。唉,暑假时节也是雨纷纷,瓜熟蒂落,在田地里,沤坏;运到市场来,天公不作美,冷清。也有赤日炎炎骄阳似火的出瓜年份,地心发白,树叶冒烟,正是卖瓜的极佳时节。瓜农渴得喉咙冒烟,他们也愿挨。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瓜农呢,心忧瓜贱愿火煎。

风调雨顺,无天灾,还须防“人祸”。瓜田里,都有一个个竹架的稻草棚。白天忙了活,晚上,男人们就睡在棚里守夜。野外的蚊子,长脚,花身,一蛰就是一个大包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几天劳作之后,不仅身体比之前更加健实,还能体会到“耕读”生活的情趣。晚饭后,洗一个澡,坐在书桌前,翻翻书,随笔写写劳动过程,泥土的芬芳,一直萦绕在身旁。站在田里锄耕,坐在家里笔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同理:一分力量一分收获。

“断电”

过几天无电生活,享受返璞归真的原生态清静,一直是我在假期最大的乐趣之一。此事不难做到,暑假在宁静的乡村,不用电饭锅、电磁炉,不开电视,电脑、手机关闭几天即可。

这样的生活还真的别有趣味。清澈的月光下,门坪上零散地放几张凳子,邀请长辈,哄出孩子,仰望天河,指认牵牛、织女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摇着扇子,扇风、赶蚊子,跟孩子们讲我们小时候追跑着扇萤火虫的执著。

荷塘里飘来阵阵幽香,揉和着稀落的蛙鸣。时间仿佛回到了许多年前。老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依然是口耳相传的“村民传”。“村民传”一个个形象鲜明独特,足以与《水浒传》108将媲美。谁家的曾祖父上私塾时曾被先生罚跪石子路,哪位老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隔壁的老阿公取下一个酒埕般大的马蜂窝,村里“女状元”锦妃的故事……

充裕的暑期里,老师,你想做的事就请行动。充实,属于我们。(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大岭山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阿婆西瓜
给阿婆一个暖冬
大西瓜
我爱西瓜
小镇阿婆茶
大小西瓜
阿婆
重阳糕送阿婆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
报喜不报忧 西瓜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