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遥远的答案

2015-05-30冯瑜

初中生学习·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试卷爷爷考试

冯瑜

小纯是我的一个朋友,比我小一点儿,念高三。有一天她发来短信:“你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要学习啊?”我回复道:“这个要看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深知这条短信无法让她信服,她还会继续询问,而我依旧选择把手机调为“飞行模式”。

其实,当目光与屏幕上的文字相碰的一瞬间,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只是这样的答案,是我的,不属于她。

此时正值初夏,我独自跑到自习室,临窗而坐,一阵习习微风,夹杂细小的凉意跑了进来,吹乱了额前的碎发,也吹乱了思绪。一个女孩儿从记忆深处醒来,她穿着我再熟悉不过的白色校服,呆滞而无助的目光之内,隐藏着一颗不愿意放弃希望的心。

我知道,那是18岁的自己,她敏感又执着,孤单又无助,在她眼中,世界是平面的。那些立体的事情,是关于试卷,关于考试的种种,它们足以把她的脑海与生活填满,事实上她不是我,不须要处理太多的问题。想到这些的时候我有些羡慕她了,但更多的时候,她希望过我此时此刻的生活——作业很少,不用早起,甚至可以不上课,或许更重要的是,不用面对高考。

“为什么要学习和读书呢?”这个问题也许如同一颗蒲公英一样,是随风而至的,只是一不小心,飘落在年轻的心田里,打扰了青春的平静。又或许早已深藏心间,只是久久不曾发芽罢了。

她知道一个高三的学生是不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的——管它为什么呢?都要高考了,还想这些有的没的干什么?

问题的答案寻找起来其实并不困难,每位老师,每位长辈,每位同学,甚至她自己,都能说出一大堆关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陈词滥调。可是,它们从年幼起就包围着自己了,早已失去了说服力,她希望能找到有力量的说辞。

于是她执拗地向身边的好朋友询问,大伙儿是知道她的,也包容她突如其来的奇怪问题,回答起来倒也认真——为了未来,为了自己,为了父母,依旧是那一套不知道听了多少遍的说辞,末了,还劝她不要胡思乱想。唯有亮亮回答的时候,语气之中带着几分义愤填膺:“我花了这么多钱学音乐去艺考,没考上的话,我不亏死啊!”她被这样的回答逗乐,然后两人哈哈地笑起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个人都在为这个理由寻找更多的论证,唯有时光不容等待,接下来的一场场考试,把她和她的朋友们忙得不可开交,那个刚刚萌芽的疑问,像年轻时候的许许多多疑问一样,被遗忘在匆忙的生活之中。

其实这样的疑问老早就在她的日记本中出现过了,那会儿她高二,刚刚分了文理科。一旦分科,班级就变得有所不同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弥漫在空气之中。谁都知道,分科就意味着要开始为高考而学习了。想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有些难过,为了一场两天的考试,做着的却是一场马拉松似的准备工作,冗长又沉闷。这该是多无聊多累人的事情!

于是她开始作出改变,不再紧盯分数不放了,甚至有些懒散了。一如既往地上课,写作业,复习,考试,可她心里明白,在失去了支点以后,她的情绪反而低落了不少。十几年来的惯性让她无处可逃,她不知道自己除了为了学习而学习之外,还能如何继续前行。在日复一日的学生生涯里,她早已忘却了最初由学习带来的喜悦——那时候她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刚刚学会握笔,就迫不及待地缠着爷爷,要他教自己写自己的名字。爷爷教的是繁体(爷爷的年代是不写简体字的),笔画很多,她没能一下子学会,但她不死心,按照爷爷所写的文字,一笔一笔地模仿,写好了,便在大人面前大声嚷嚷,说自己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是多年以后,被我在记忆的废墟之中找到的,对于那个还在高中的她而言,这一切早已与许多过往一样,被练习册与试卷吞没,无迹可寻。

倒是那些循环又往复的因果关系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不努力就不能上好的大学,不上好的大学就没有好的工作,没有好的工作就没有好的生活……一个概念模糊的“好”字足以蒙蔽年轻的双眼。目前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好的分数,一个好的大学,这自然不能责怪她。她还太年轻,无法像我一样明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一句忽悠人的古训——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对“好”“优秀”与“成功”,不再拥有单一的标准。那些曾经与我一起度过青春年华,但没有继续念书的同学,不乏通过努力如今当上公司部门经理的。

那段时间,她开始和爸爸一起看省电视台的新闻,一遍又一遍地在新闻节目里寻找批评教育的内容,任性而执拗地把责任往体制上面推。愤愤不平地发表几句尖锐的言论。爸爸呢,宽容地坐在一旁,不责骂,也不表扬。也许他比现在的我更加清楚,他的女儿只是太年少。

至于她后来是说服了自己,还是被同学或者师长说服了,我反而无法想起了,只记得她接受了自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分数而努力的事实。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心情像以前一样,与试卷上的数字一同起起落落。这样的结果说不上有什么好,也道不明有什么不如意,反正她终究找到了一个支持她前进的方向,终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终究和我和许多人一样,在人生的阅历之中添加了一段与“大学”相联系的岁月,尽管不是什么有名的学校,不是什么特别热门的专业,但还是来了。

在我眼里,身陷中学年代的她位于不对头的立足点,她难以明白“读书”“学习”这些字眼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正如那句古话:当局者迷。唯有在年龄渐长,蓦然回首之际,才会惊觉答案早已在心中。

我的父母都有各自的单位,我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在他们都要上班而我不须要上学的日子里,家中便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又不是一个喜欢四处溜达的人,为了打发一个人的时间,我开始阅读各种与考试无关的书籍——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心理学的……一路下来,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这些被老师嗤之以鼻的课外闲书读了不少,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成了生活之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时常有人好奇,我为什么会如此喜欢读书,我可以找出千万种答案,但我知道,深藏心中的谜底,是无法述说的。因此唯有用那句“我喜欢”糊弄人家。

然而,我不曾想到,其实这就是真正的答案——我喜欢。因为喜欢,我把《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放在枕边;因为喜欢,我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偶尔吐槽明清,调侃唐宋;因为喜欢,家中和学校的书架上都放着叔本华的著作;因为喜欢,我在书店看完了村上春树的大部分短篇集……原来,我早已“因为喜欢”,看了许多感兴趣的书籍,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它们与考试无关,可我已经习惯用它们填满我那年轻而不知所措的灵魂。

白落梅曾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那么一册或几册适合自己的书卷。书卷里,也许不需要有华丽的文字,不需要有浓郁的墨香,只要可以让一个饥渴之人得到满足,就是好书。一个有内涵的人,有气度的人,可以在一株草木里,看到情感和禅意。”何止如此!在漫长的岁月里,与书籍相伴,与学习相随,一点一点,亦步亦趋,才更能领略到生活的诗意与世间的真谛。

如果我告诉当年的自己,学习与读书,不过是出于兴趣而已,她一定以为我是一个神经病吧?至少还在应试教育之下的她是难以理解的。她能找到支持她继续走下去的理由,便是最好的诠释,只是,倘若可以,我想告诉她,“毕业”仅仅意味着某一段学习生涯的结束。如今,世界走得太快,时间绷得这么紧,人生又那么长,长得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跟上不断奔跑的世界。

猜你喜欢

试卷爷爷考试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