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骂惩罚孩子不能逾越法律边界

2015-05-30余尚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惩罚边界法律

余尚军

【摘要】管教孩子是每个父母应尽的责任,但如何管?怎样管?笔者认为适度的打骂孩子,惩罚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打骂孩子虽说是一种教育手段,但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关键词】惩罚  孩子  法律  边界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78-01

“养不教,父之过”,管教孩子是每个父母应尽的责任。但孩子也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作为家长打骂式管教,一定不能逾越法律的边界。打骂一旦过度,就可能会形成家庭暴力,构成虐待罪或故意伤害罪。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是特别恶劣的行为,法院不会轻易给孩子的父母亲定罪,也不会轻易剥夺他们的法定监护权。这是源自情与法的博弈,也是遵循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但这不包括严重的犯罪,比如出于泄愤等目的对孩子进行暴力殴打,情节十分恶劣的虐待或故意伤害等。因此,笔者认为适度惩罚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利远远大于弊。

一、单纯依靠打骂,是父母的管教思想在作怪

孩子小时候被父母亲打骂后,过不了多长时间,仍然会在父母亲面前撒娇,哄父母亲开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亲极其信任,全身心的依赖父母,会以父母亲的态度来评判自己的言行。即使被父母打了,也会认为是自己的错,为了赢得父母的欢心,还会努力改正自己犯的错。受到打骂后,依然会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家长交待的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是打骂促进了孩子的学习,“不打不成才” 似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如果父母亲一味的使用甚至依赖这种管教模式,使打骂孩子的行为经常化、合理化,就会适得其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也逐渐无能为力了,只好任其发展,孩子的父母见了我们痛心地说:“打在孩子身上,其实是疼在自己心里!”。可是,他们为什么还打骂呢?真是为了让孩子成才吗?经过几次咨询,我发现孩子的父母亲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小时候做事没达到父母要求,就会遭到打骂。在他们自己成长过程中,缺乏亲子间的有效沟通,如今原封不动的把简单粗暴方式用在了孩子身上。由此可见,小时候遭到打骂管教的父母,在找不到更好的亲子沟通方式时,会有意无意的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打骂教孩子,要讲究教育技巧

教育孩子的手段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打骂孩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但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家教艺术。笔者认为打骂管教孩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教育技巧。

一是打骂管教,把握好“度”。打骂惩罚孩子“度”的把握尤为重要,重不得,也轻不得,过重了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轻了孩子又不重视,起不到训戒作用。因此,打骂孩子要以教育孩子成长为目的,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以恰到好处为宜。

二是达到要求,改有标准。家长在打骂孩子时一定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打骂你?你怎么做才是对的?要有一个要求或标准。如孩子有欺负小伙伴、语言不文明等坏习惯,家长在打骂时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气认识到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说脏话、语言文明,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喜欢、同学的尊重,使孩子从内心深处知错而改,就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是及时惩罚,立即纠正。孩子犯错的可能是随机性的,不一定在一个特定场合,孩子一旦犯错,只要条件允许,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条件不允许,不宜立即作出反应的,事后则应及时进行补救,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分析当时的言行,帮助孩子找到错误所在,并提出明确要求,要其立即改正,保证决不再犯。

四是就事论事,不翻老帐。孩子最讨厌恶家长婆婆妈妈,只要犯一事,就牵连出很多事儿来。这个道理很多家长就想不明白,打骂孩子时总是东拉西扯、横牵竖连,把孩子说的这也不是,那也不对,一无是处。孩子认为自己天怎样做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会失去了改错的信心,效果可想而知。

三、打骂孩子,应该有所禁忌

从前有几个父母不打骂孩子的?现在如果再提同样的问题,回答多半是否定的。不是我们的孩子乖到不用打不用罵,就表现的特别优秀了,而是现在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笔者认为打骂管教孩子应该有以下几个禁忌:

一忌控制不住情绪,打骂起来没分寸。打骂的目的是管教,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受到惩罚就够了,不能故意伤害他,更不是打的越重效果越好。在现实生活中,好多家长就犯了打骂孩子没有完没了,往往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使打骂管教孩子上升为伤害事件。建议家长在情绪不好时,不要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

二忌打骂之后,缺乏爱的表示。这是许多父母都会犯的一个错误。西方的父母重视在惩罚孩子的同时,也擅长爱的表达。每次惩罚完孩子,孩子承认错误之后,他们都会用拥抱、聊天之类的方式陪孩子一段时间,跟孩子说“爸爸、妈妈爱你”等温馨的语言。这种爱的表示会让孩子明白惩罚不是不爱,而是为了自己更好的成长。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值得每个家长借鉴。

三忌打骂之后,又给予物质补偿。作为家长教育孩子要赏罚分明,奖励时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打骂时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知错即改的良好品行。如果对孩子进行打骂之后,家长认为孩子受了委屈,无原则的疼爱安慰,甚而用物质进行补偿,这将会使惩罚归于失败。

四忌恶语漫骂,唠唠叨叨。有些家长打骂孩子时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随意用过激的语言横加指责;有些家长自己平时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其实,当孩子慑于家长威严,精神高度紧张时,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的错误点到为止,决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打骂惩罚孩子变为伤害事件,法律规定是可以撤销家长监护权的,这在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发布了《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有明确规定。撤销监护人资格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否撤销监护人资格,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第一,是否伤害情况极其恶劣。第二是否屡教不改。如果仅此一次,情节不是特别严重,施暴者愿意悔改,就要慎重对待,还是应该给父母留出改正错误的空间和机会,这样做有利于修复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也有利于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惩罚边界法律
拓展阅读的边界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惩罚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真正的惩罚等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思考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