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当今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内驱力问题

2015-05-30徐佩华仲志成张文陈剑平秦胜伍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补偿机制大学教育

徐佩华 仲志成 张文 陈剑平 秦胜伍

【摘要】本文就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热情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原因主要为中小学的考试排名激励方式、缺乏自我认识、大学外在补偿机制薄弱及责任心教育的缺失这四个方面。为提高大学教育的培养质量,高校能采取的措施,本文认为主要有成立“严进严出”的高校教育体制、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自我认识”的培养,并分三个阶段实施。在强大的“淘汰制”这一外在补偿机制的驱策下,加上人文素质的提升,高校会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找到合理有效的师资配比和管理办法。

【关键词】大学教育  学习内驱力  补偿机制  淘汰制度

【基金项目】本文受吉林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号:201315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41302218)联合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72-03

一、问题的提出

每年大学毕业季,本应是丰收与启航的时刻,可以看到一张张充满期待的笑脸,或是对即将就业岗位的期待,或是对进入更高一层次学习的期待,或是重新复习考研的坚韧,或是对自己创业的满腹信心。然而,每年都可以看到有那么一小部分垂头丧气、借酒浇愁、懊悔无比或是干脆自暴自弃完全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但是需要反思的是,这一小部分学生也曾经是天之骄子,通过高考以超出其他人很多的分数进入到重点大学学习。四年后,同样进入一本大学的其他同学都顺利毕业,或是原本没有他们学习好而进入二本甚至三本的学生都能毕业,拿着毕业证书去就业。虽然,大学毕业证书不能完全说明一个人的能力,但是至少说明,这一小部分人没有完成本应该完成的学业,从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沦落到一个只能大学嗣业的失败者。这四年,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

这一小部分人虽然所占大学生比例很小,但是基数大,具体的数目很可观。如2013年新闻网报道,山东大学368名学生受到成绩警告,97名学生被劝退学[1]。还有很多其他没有真正启动淘汰机制的大学,需要劝退的学生有多少?目前没有一个详细的统计。但就本文作者从教十年来,每年接触的毕业班(工科毕业生)来看,如果严格按照大学培养方案来执行,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至少在20%左右,本文暂且称之为“学差生”。约有50%的学生对学习、对生活都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求毕业后找份工作度日,或是按照父母要求继续读研,称之为“学混生”。约有20%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对学习、对人生、对生活都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自己去选择、决定毕业后是读研还是工作以及什么样的工作,称之为“学优生”。约有10%的学生对学习有着很强的兴趣,成绩优异,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称之为“精英生”。从大学教育理念看,只有这30%的“学优生”和“精英生”才是合格的产品。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导致合格率如此低下?其责任都在大学教育吗?面对这样的现状,大学教育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本文作者都是重点高校在一线从教多年的教师、是高校政策最基层的执行者、是高校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参与者,同时家中有入学儿童,急切关心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另外也有着海外留学经历,对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一定的深入了解[2]。因此就我国教育培养产品合格率低下问题,提出本文的看法。本文认为,目前大学教育最大的困境在于,大学所面对的学生,绝大部分已经缺失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即内在驱动力。

何为学习内在驱动力?从动机的来源来讲,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3],内部动机的主要特征为对活动本身的注意和兴趣,而外部动机的主要特征为关注外在的奖励,外在认同和外在的指导[4]。人的学习的动机可分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补偿机制,所谓的内在驱动力,就是一个人出于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责任感,发自内心的愿望去渴求知识、去主动的学习,从内心感觉到学习的愉悦和对自我认识的提高,也就是内部动机。外在补偿机制,就是通过物质奖励或某种非出于自身愿望的精神压力来激励学习进程,也就是外部动机。

好奇心是每个人的天性,为满足好奇心,人类有着务实求真的本能。为何我们的大学生失去了这种本能,我们的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中小学十多年的考试排名激励方式[5]

经常性的这种考试排名,导致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考试!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考试排名已成了学校老师、学生唯一的教学、学习目的,学校的这种考试复习,不但抹杀了所有的内在学习兴趣,无休止的补习、练习更是挤压了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文艺、体育等方面补充学校教育缺失的时间。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统统围绕中小学的考试、排名转(终极目标是高考分数和录取高校),学生的学习必然而且唯一的指向是考试成绩和排名,十年如一日的这种将学习和外部补偿联系起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散失殆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还能保持有一定的学习内在驱动力。现如今,有关中小学生对体制内教育的痛恨比比皆是,这又何谈求知欲望的培养?!

2.缺乏自我认识[6-7]

在学校的考试、排名和高考压力下,目前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心只读考试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高中毕业面临专业选择时,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遵从自己内心需要选择专业,从而在大学学习期间有足够的内驱力,不被环境的变化而淡化。绝大部分学生在父母指导下,根据分数线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当进入到大学时发现所学专业自己不感兴趣,介于目前大学机制转专业的困难,只能得过且过,混个毕业文凭了事,或是四年后考研究生换专业。就如网上所报道的衡水中學,俨然已成为高考工厂,学生所面对的唯一目标就是高考分数,甚至连年轻生命的陨落都不能唤醒中学教育对生命的尊重,又何谈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从而实现自主择业。

3.大学学习期间,外在补偿机制薄弱

大学一年级新生,为让学生有个适应,尤其是第一个学期,从学校课程安排、辅导员关注、学生社团活动、班主任指导等等,多是为帮助学生从高中的学习状态顺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个很让人深思的现象:第一个学期基本没有考试不及格,可是到了第二个学期,出现了一个最大的课程重修高峰。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教育没有强大的外在补偿机制。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已经成年,不再有中小学期间强大的外在管束和压力[8],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内在学习驱动力,才能完成学业。可是,事实表明,就从我所在高校来看,每年至少有10%的学生会在大学第一年的时候被淘汰。

4.责任心教育的缺失

一个人的责任感分为三个层次:父母、自己、国家;我国中小学的学生,其责任感是为父母,为父母好好学习,让父母欢心。到大学时,学生首先要转变的是从为父母到为自己的责任感,有的学生会迅速转变,成为大学中的“学习生”;有的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成绩一般,甚至出现挂科,随着责任心的觉醒,会奋起直追,最终顺利完成学业,甚至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学习;有的不能转变,成为无责任心之人,这样的学生既不能主动学习又没有责任心,就成为大学里的问题学生。有的能混到毕业,糟糕一些的拿不到学位证,更糟的是沉迷于网络成为废人。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大学教育合格率低下的问题,作为高校能采取的措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成立“严进严出”的高校教育体制  (注: 进,是指入学;出,是指毕业)

高等学校教育体制的设计,不同国家不一样。比如欧美发达国家,采用的是“宽进严出”的方式。在我们国家,制约于财力资源,采用的是“严进严出”,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上学校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已成为了“宽进宽出”的形式。为改变我国目前大学教育的困境,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失学习内驱力的前提下,采用“严进严出”的方式较为合适。

在目前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国情下,“进”的方式高校仍难有较多的自主权利,只能以高考成绩为标准。但是如何实现“严出”,高校可以有很多自主权,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本文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淘汰制”的启动,并严格的、连续的执行。这一政策,可作为高校驱策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外在补偿机制。如果能有连贯的“淘汰制”的执行,这种无形压力会成为强大的外在补偿机制,对那20%的“学差生”有一个很好的驱动。相信这个政策连续执行三年后就可见到效果,那些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可降到10%以下。

2.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

通过上文分析,所谓的“严出”只是针对20%的“学差生”的淘汰制激励,并不是欧美大学体制中的“严出”概念。为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还需再增加其它外在激励办法。

对于大学生,外在补偿激励不外乎以下几种:①不辜负父母期望,拿到毕业文凭;②得到漂亮的成绩单,拿到各种荣誉称号,为找工作增加砝码;③获得奖学金,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找到好单位就业;④本科毕业并考取研究生,拿到硕士文凭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上所有这些外在补偿激励成立的核心点在于学生的责任心,对自己、对父母的一种强大责任心的建立。这本应在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完成,但是显然,我国目前的现状,这方面的教育有很多欠缺,有待高校教育的弥补。

这种内在责任素养的培养,对于已经成人的大学生来说,不能采用类似于中小学似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且事实说明,这种方式没有取到良好的效果),而且高校也不可能有这方面的人力、物力。但是高校有大量的思想政治历史课,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等[9],这些课程若能结合当今理工科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缺乏自我认知的现状,起到引导、启发、深化学生主动思考自我、社会状况、国际情形的作用[10],有望唤醒学生的责任心,从而衍生出上文提到的那些主动的外在补偿激励,由此本文开头提到的那50%“学混生”可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大学生。

3.“自我认识”的培养——精英教育方案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到“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这一过程,不仅仅要探索自己、也要认识社会,才能知道当今社会都有什么、需要什么、将来会怎么样发展,从而去定位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这个“自我认识”。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要逐渐形成自我认识,从而高考结束后,能够有能力选择大专业(一级学科)。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的了解专业、发觉自我、塑造自我,两年后进行小专业(二级学科)的确认。

大学教育,或者说专业教育对学生这个“自我认识”的培养,就要让学生逐步了解到社会对这个专业的需求情况、知道学好这个专业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要求。从而学生能够主动的要求自己去学习哪些课程、加强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可以清晰的展望到,当从事这一专业后,能为社会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产生什么效益,这一专业又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收益、什么样的生活。

当一个人没有非常明确的能力偏差、没有确定的兴趣取向的时候,大学的专业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性的塑造自我,培养专业兴趣。当学生产生专业兴趣后自然可以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去主动学习、追求知识、发展自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大学的精英教育。如此,本文开头提到的那30%的“学优生”比例可大幅度提高。

四、实施方案

大学可以是学生的学习天堂,没有考试压力、有着丰富的藏书、各种开放性实验室、众多学识渊博的教授、充足的课余时间,可以进行头脑风暴,大量的输入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满足求知欲;大学也可以是社会市井,是学生混日子、不知愁滋味的地方;大学也可以是地狱,让学生空虚无聊至极,成天在网络游戲中慢性自杀,甚或是跳楼自杀,这取决于学生学习驱动力的大小。上文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学习内驱力薄弱的原因,提出了大学教育能采用的方法,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本文认为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淘汰机制、休学制度、预警制度、完善课程重修制。

当学生出现若干门课程重修现象时,要给予退学警告,当警告后仍不能改善的学生,启动淘汰制;当学生出于自身多种方面的考虑,要中断大学教育,可以申请休学,当其希望再继续接受教育的时候,只要满足必要的条件,即可接收学生继续完成大学教育。当学生出现课程不及格时,必须重修该门课程并进行统一考试,直到通过为止。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当出现考试不及格时,也必须重修合格后方能拿到学分,而不是补考了事。但是,当与毕业要求相差不多的时候,可以允许其先参加毕业典礼。毕业设计作为检验一个学生四年所学综合情况的重要环节,未修够必要学分的学生不能参加;未能完成或是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学生不能毕业。

如果没有淘汰制的执行,无论设计得多完美的培养方案,针对目前学生的这种状态,都是纸上谈兵的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给与学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及实践锻炼机会,但也只有那10%的“精英生”受益,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是作壁上观。

这一阶段连续执行三年,必定可见成效,不仅仅是淘汰率降低,在这一强大外在补偿机制驱动下,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有效改善学生无所事事状态,那么诸如上课看手机、教授讲座课程选课学生少、大学生“创新”实验应付了事等等这些现象自然会改变。

第二阶段: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理工科学生,文科课程的作用是唤醒学生的责任心、培养人文素养,可以大班上课,其考核方式不应是闭卷笔试的形式,可以是写读后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感想等等,给与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数学、力学这些基础课,平时要进行多次测验,其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再与期末考试成绩一起综合后,作为最终的课程成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适宜小班上课,除了平时的测验,还要完成大量的文献阅读,并写文献综述;也可以根据课程情况,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论述;这些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同时实验操作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平时成绩比例可大幅提高,但是平时成绩的给出也有充分的量化依据。如此,可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专业,从而培养出专业兴趣。

为加强学生学习的外在补偿机制,每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可设定一定比例的不及格人数。学生觉得成绩不合理可以申述,但是,一旦申述失败,会有严重后果。

第三阶段:管理制度整顿阶段。

淘汰制度必定会形成学生倒逼教师的现象。在强大的淘汰制度这一外在补偿机制作用下,学生势必会要求教师的上课达到应有的水平,从而原先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寻找学院、学校去解决。形成自下而上的变革,找到真正合理有效的师资配比和管理办法。

五、结论

目前理工科学生普遍对学习热情不高,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1.中小学十多年的考试排名激励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内驱力非常薄弱;2.中小学教育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发展“自我认识”,导致选择专业盲目;3.大学学习期间,没有强有力的外在补偿机制去替代中学时期强大的外在管束力量,导致学生自由散漫;4.责任心教育的缺失,很多成年的大学生还不能有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针对以上原因,本文认为高校可采取的方法有三条,第一是成立“严进严出”的高校教育体制,使淘汰制成为强大的外在补偿机制,以激勵最末尾的“学差生”。第二是利用大学培养方案中大量的文科课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可以激励50%的“学混生”。第三,通过有目的性的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培养专业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精英教育。

在具体实施时,可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启动淘汰机制,连续执行三年,必定可见成效,不仅淘汰率降低,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阶段,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不同性质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配合淘汰制的实施,可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专业,从而培养出专业兴趣。第三阶段,管理制度整顿阶段。由于淘汰制的实施,必定会形成学生倒逼教师的现象,形成自下而上的变革,找到真正合理有效的师资配比和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陈灏,叶婧.山东大学劝退近百学生[N],新华网,2013.3.21,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3/21/c_115107561.htm

[2]徐佩华,仲志成.研究生培养的多导师制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 22(4),34-36.

[3]薛贵,董奇,周龙飞,等.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第1期,6-1.

[4]Collins,M.N. & Amabile, T.M.,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Stemberg, Robert J.(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7-312.

[5]蒋凯.为竞争而训练——过度教育竞争的根源与后果[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76-81.

[6]刘铁芳.自我认识的提升与个体价值精神的超越——论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引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第27卷第12期,11-15.

[7]刘铁芳.自我认识的回归与教育之哲学本性的重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1(129):8-13.

[8]郑广富.一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点[J],高等建筑教育,1988(18):74-79.

[9]吉林大学教务处,吉林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2013版),2013.12.

[10]王雪萍.转变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28-229.

作者简介:

徐佩华(1979-),女,副教授,地质工程教专业,主要从事学、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补偿机制大学教育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