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辽存世书刻考论

2015-05-30杨刚

中国书法 2015年8期
关键词:熙宁曾巩

杨刚

沈辽,字睿达,号云巢,浙江钱塘人,生于北宋天圣十年(一0三二),《宋史》有传,有《云巢编》十卷传世。沈氏擅长诗文,尤工翰墨,精于楷、隶、行诸体,曾驰誉一时。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八《跋沈睿达写一桃源图一》云: 『治平熙宁间,睿达书名自浙江振京师,谁知有东坡书哉!况又十五余年后,称黄鲁直书。』张舜民更是云其『更号能书居第一……都城一帖沽万钱』可见共书名之盛。目前能够见到的沈辽墨迹十分有限,仅《秋杪》《颜采》《动止》三帖,今不妨将其传世书法石刻考论如下。

《杭州灵隐山青林洞题名》

《杭州灵隐山青林洞题名》又作《沈辽等青林洞题名》,为摩崖石刻,遗迹尚存,书写于宋仁宗嘉祜八年五月五日,一同题名者有王伯虎、沈邀、沈迪等人。该题名是比较难得的沈辽早年书作。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清拓本三件。

王伯虎字炳之,其先世居福建福清,后徙家震泽,嘉祜四年及进士第。《淳熙三山志》卷二十六『(嘉祐)四年(己亥)刘辉榜:王伯虎,字炳之,福清人,终朝请郎、枢密院检详。』此人乃是王楙之曾祖父、思想家王苹一信伯一之族叔。《姑苏志》卷五十二有些许关于王伯虎家世的相关记载:

王苹字信伯,其先福清人。唐水部郎棨,时号人瑞,有《麟角集》,八世孙伯虎,字炳之,嘉祐进士……从弟仲举,字圣俞,刚介厉学,不徇时好,徙家吴之震泽,卒赠奉议郎。生苹,出为世父伯起后,伯起字圣时,受经王安石,游曾宣靖公亮父子间,学文于子固,题所居日『酉室』有诗日《唱道野集》。卒赠右宣教郎。

王氏一门名士辈出,家声显赫,所结交之人亦多为一时俊彦。王氏诸子与刘挚、孔武仲、曾巩、王安石、程颐、程颢、苏轼、黄庭坚、许景衡、江公望、陈长方、杨邦弼等皆友善。

王伯虎一生仕途并不如意,他虽未在党争激烈政局颠簸的北宋晚期,与其友刘挚、孔武仲、江公望、苏轼、黄庭坚一样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其一直徘徊在末品的编修小吏之间,未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王伯虎嘉祐四年进士及第后,被授予『将仕郎、建州右司理参军』这一八九品的些小职位。

敕:赐进士及第王伯虎,士平居时,谈仁义、履忠信,以待举也。虽然不试之职,不任之事,亦无以观其所效焉。今兹初命尔,所以行已之时,维是勉懋,见于事业,尚有好爵为尔宠休,可特授将仕郎,宁建州右司理参军替张仲绾,来年三月成资阕候,见任官成资日方得赴任,嘉祐四年六月日。

据《长编》卷二六七、二九二、二九六,可知熙宁八年王伯虎太常博士、检详枢密院礼房文字,王伯虎提举绛、隰等州义勇、保甲。元丰二年春太常博士、检详枢密院礼房文字王伯虎为馆阁校勘。据《长编》卷二九八、卷二九九、卷三O九、卷四O八、四五七,可知元丰二年五月,王伯虎以太学博士馆阁校勘罢检详枢密院吏房文字,同年六月落馆阁校勘。元豐三年闰九月放令侍养。元祜三年正月知饶州,元祐六年四月为刑部员外郎。

虽然王伯虎位小职卑,但其少负才名,又久居京城,故与达官显贵、儒士名流有较多来往的机会。名士诸如沈辽、黄庭坚、苏轼、王安石等辈与其皆有交游。沈辽与王伯虎之交往,主要是在嘉祐年间,此时王伯虎方登进士第,与沈氏叔侄多有往还。沈辽《云巢编》中有《赠王伯虎》一诗,诗曰:

盛暑剧焚燎,深林称幽栖,衰残不胜事,遂得休天倪。重关人响绝,悯默与时违。慨念百年乐,誓将老锄犁。吾子造府戟,勤拳苦攀跻。乃欲强访我,清言相与稽。君方事轩冕,我乃乐山溪。所向适珠途,安得问軏鞔。要我有所赋,将报锦与绨。病思何足云,有愧测海蠡。

此诗记述了王氏拜访沈辽的事情,文中提到『君方事轩冕』,我们可知沈辽此诗应稍晚于嘉祜四年,而沈王二人的此段交往也是必在嘉祜中。是时沈辽尚不足而立之年,但是却表现出了明显的隐逸倾向。文中『悯默与时违』『誓将老锄犁』二句,深有决心不仕,弃世归隐之意,这固然与其秉性密不可分,但这也是沈辽屡试不第的心理折射。

沈辽虽乐交游,又以书法名世,题名却较少。目前所知的沈氏题名仅此一处。此题名乃是沈辽偕同沈氏兄弟,以及王伯虎游灵隐后山而作。《六艺之一录》卷一一0有『沈辽等题名』条目,曰: 『(在灵隐后山)睿达(睿达)、善述、素道与炳之来,癸卯重午(正书)摩崖。』文中所谓的『善述』和『素道』,实为沈辽兄弟沈遬和沈逌。文中交代了题名的时间为『癸卯重午』,而癸卯乃是嘉祜八年(一0六三),重五即为嘉祜八年端午(五月五日)。

青林洞是灵隐之名胜,洞内有许多吴越国及宋早期的佛教造像,如『西方三圣』『卢舍那佛会』等。洞内外有许多名士的题名。《西湖游览志》一卷十一云:『青林洞……山顶壁间题刻甚多,苔藓侵蚀漶漫不可辨识。』

沈辽少时即思慕佛陀之学,与余杭各大寺院僧人素有来往。沈辽兄弟之灵隐青林洞题名,实乃当时士人交友活动极为常见的事情,是时人以书会友以禅会友的一个缩影。

王伯虎不仅与沈辽友善,还与沈辽族叔沈括多有来往。沈括精通医术,广为收罗民间治病之方,曾于王伯虎处得一良方。该方对治疗臁疮有奇效,沈氏在《苏沈良方》中有相关之记载:

治远年里外臁疮不差者:本建安军人吴美者,后美犯伪印坐死,司理参军王炳之,怜其晓事,常加存恤,其人临刑泣念日,生平有两方,治疾如神,赏卖以自给,可惜死而不传,遂以献炳之。屡用有验,予就炳之求得之。

《觉苑寺大悲阁记》

《觉苑寺大悲阁记》一作《大悲阁记》,北宋熙宁元年(一0六八)十一月十五日刻石。原石在浙江省萧山县觉苑寺,有拓本存国家图书馆(碑额失拓)。拓片高157cm,宽98cm。立碑者为程师孟,沈辽撰,楷书,正文几十四行,行满三十字,落款一行。此碑记中并未言为沈辽手书,仅言为沈辽撰文,笔者认为此碑应出自沈辽之手。

《云巢编》中不存《大悲阁记》一文,《全宋文》据民国《萧山县志稿》卷八补录此文。沈辽在文中介绍了萧山县觉苑寺大悲阁及大像建造的始末,并描绘了大悲阁及大像落成的盛大场面。大悲阁大像是由『采上人』最后组织完成建造的,完成后遣其徒走钱塘请文于沈辽。沈辽母治平三年卒,此时的沈辽正守丧在家,且卧病多时,未为之作赞,仅作此记。这在《大悲阁记》中有所提及: 『浙江之南浒,其地名日萧山……天台教主荣上人……熙宁元年八月既望,逐克终事,大启法席,以落其成……其徒走钱塘,为余言其始卒之故,将刻之。余欲以偈赞功德之盛,会病未果,始叙其大方,以俟他日云。』

『荣上人』实为智荣,系天台宗僧人。李国玲《宋僧录》中载其人:『智荣:哲宗时期,明州定海妙胜禅院长老』。沈辽与智荣和尚交往颇深堪称好友,《云巢编》中有沈氏与智荣交往的诗作,分别为《寄题僧荣妙胜斋》《留题荣师妙胜斋》。诗曰:

婉婉江记室,故庐在西陵。畴昔文雅地,何年钟梵兴。越江下朝海,门前绀波腾。苍茫梦笔事,谁似画桥称。世道久蒙昧,至人绝勾绳。名存谁有实,身往复奚凭。万生着动静,其初非云应。纷然竞其趣,自知远真乘。上人学智者,高谈信能承。知以妙为胜,新题敞相仍。色相不足夸,是境方清澄。行期授记诲,为我比然灯。

万生托钧播,美好皆因人。公能以妙胜,有趣即为真。俨雅翠山耸,参差芳草新。欲知闲客意,亦以胜吾身。

这两首诗的诗题,皆提到『妙胜斋』。『妙胜斋』一作『妙胜禅院』,位于明州定海县西。《延祜四明志》卷十八有『妙胜禅寺,县西三十里,唐清泰中置,名永安,宋治平初改今额。』定海县位于今宁波东部,濒临东海,又为钱塘江、甬江交汇人海之处。宋人郑佃曾为妙胜禅院作记,郑氏在记中言: 『定海县有禅院名妙胜,距州城三十里,濒海之上,环水之中,居处庳陋,而有风涛溧注之患』。这与沈辽诗中所描绘的妙胜斋『越江下朝海,门前绀波腾』环境相符。智荣早年居萧山觉苑寺,熙宁中改住持定海妙胜禅院。『西陵』实为萧山县西兴镇的古称,这与沈辽诗中所言智荣『故庐在西陵』相契合。

沈辽熙宁间书声大盛远震京师,觉苑寺大像久经波折甫得竣工,智荣遣徒之钱塘若仅为乞文,实恐有舍本求末之嫌。故笔者认为此碑乃沈辽手书。如果说笔者此言是出于一厢情愿的话,那么宋代诗人陆游的说法,应该颇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陆游在《入蜀记》中言:『申后至萧山县,憩梦笔驿。驿在觉苑寺旁,世传寺乃江文通旧居也,有大碑叶道卿文。寺额及佛殿榜皆沈睿达所书,有碑亦睿达书,尤精古』。此处很明显陆游亦认为此碑为沈辽手书。乾道六年陆游赴任蜀中,此碑乃途中所见。乾道中距沈辽下世不足百年,陆游又为南宋四家之一,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故陆氏之言应颇为可从。

该碑书法遒劲俊美气清神健,结构瘦峭挺拔,秀朗中暗含筋骨,朗健中不失丰腴。乍看似柳公权,细看来又中宫疏朗用笔多外拓,颇类颜鲁公。观其字形与用笔甚像沈传师,这与沈辽早年书法以沈传师为宗相合。此书迹系于熙宁元年,此时沈辽方三十余,沈氏自家面目尚未完全形成。书法继承多于自运,难逃沈传师影响亦在情理之中。通过笔迹比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此碑与沈辽等嘉祐八年题名在用笔结字上惊人的相似,故综上笔者断定此碑当为沈辽手迹。《中书舍人曾巩墓志铭》

《中书舍人曾巩墓志铭》全称为《朝散郎侍中书舍人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曾公墓志铭并序》,墓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志高113cm,宽114cm,四十八行,行满五十一字,楷书。一九七0年在江西省南丰县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该墓志为林希撰、沈辽书、陈唏篆盖、李仲宁刊刻。此数人皆为当时才俊名手,故该墓志堪称『四绝』,为宋代墓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弥足珍贵,也为我们了解沈辽书法及曾巩生平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曾巩字固之,江西省南丰县人,为孔门弟子曾参之后裔。曾巩以诗文闻名于世,登嘉祜二年进士第,与其胞弟曾肇、曾布、曾牟等有『南丰七曾』之誉。

曾巩长沈辽十三岁,二人却是至交好友。《宋史》卷三百三十一言:『沈辽……筑室于齐山之上,名日一云巢一……悉谢弃少习,杜门隐几……间作为文章雄奇峭丽,尤长于歌诗。曾巩、苏轼、黄庭坚皆与唱酬相往来,然竞不复起。』沈辽以书法见长,据说曾子固曾经学书于沈辽。《书史会要》言:『沈辽字睿达,号云巢,钱塘人,官至太常寺奉礼郎,以善书称。王安石、曾巩师其笔法,王得其清劲,曾得其真楷。』

纵观沈辽一生,能与曾巩同在一处,并授以笔法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在熙宁五年之后更是与沈辽没有会面的机会。

与曾巩相比,曾布师从沈辽学习书法的可能性更大。嘉祜二年曾布与曾巩同登进士弟,嘉祜三年为宣州司户参军。熙宁二年徙开封府,为官京师,成为王安石的变法的得力助手,与吕惠卿等人共同制定保甲法免役法。熙宁七年,以皇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掀起了反对新法的运动,再加上曾布与激进派观点不统一,宋神宗动摇,变法只好告一段落,曾布被放以外任。

熙宁二年沈辽丧毕归京后为监金耀门书库、监内藏库、分审官建西院主簿等职,时方重其官,出则奉使特节,故受知于王安石。约熙宁五年始离京。熙宁二年至四年间。王、沈、曾三人皆在京城,也为他们传习笔法创造了大好机会。变法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遂罢官。后放以外任。获罪,流永州,徙池州。

从现存的墨迹来看,曾巩书瘦硬细挺,结体严谨,与沈辽书法风格相去甚远。曾布书迹则与沈辽书风较为接近一左起依次为曾布、沈辽、曾巩手记一。可知《书录》:『公一沈辽一以善书称,王文公、曾文肃师其笔法,王得其清,曾得其楷。』所言非虚。虽然曾巩可能未曾师从沈辽学习书法,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二人之友情。曾巩与沈辽有着众多的共同好友。除曾布、王安石、蒋之奇、苏轼等人外,蹇周辅、关景晖、程师孟、赵抃等人皆与曾沈二人交好。

蹇周辅,表字『磻翁』,四川双流人,《宋史》卷三百二十九有传。蹇周辅才干出众,元丰间在福建、湖南、江西等地实行盐法改革,为宋朝政府打击私盐、聚集財富、发展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治平间沈辽在澧阳时有《赠夹山长老兼示石门蹇太博(周辅)》一诗。夹山长老何许人也,已不得而知,当是夹山寺和尚和沈辽一样都是蹇太博的朋友。蹇太博即为蹇周辅,沈辽在澧阳时,蹇氏任职于石门,官太常博士。沈辽与其交厚,曾将自己珍藏数年的龙尾砚一歙砚一赠于蹇周辅。《云巢编中》有《赠磻翁龙尾砚》一诗,即为此时所作。曾巩与蹇周辅谈不上是至交,但也算的上是好友。元丰元年蹇周辅为福建转运使,曾巩是年知福州军州事。蹇周辅惠曾巩以香茗,曾巩以诗文作答谢。《元丰类稿》卷八《蹇磻翁寄新茶二首》为此时所作。同年蹇周辅转官京师,曾巩作《贺蹇周辅受馆职启》。

关景晖,字彦远,钱塘人,关鲁子,举嘉祜八年进士。此人多才艺,与晁补之、曾巩等人交好。关景晖与曾巩实为郎舅,曾巩长妹即嫁与此人。关景晖中第后不久,为官河北,熙宁元年曾巩作《送关彦远赴河北》《送关彦远》等诗句,为之送行。熙宁二年曾巩罢《英宗实录》检讨官后为越州通判,时关景晖转官江西。曾巩又为之作《送关彦远赴江西》,复有《题关都官宅》等诗。关氏与沈辽为同乡,与关景仁一彦长一、关杞一蔚宗一、关希声为兄弟,与沈辽友情自不必多言。

程师孟,字公闢,吴人,景祐元年举进士。累迂判三班院给事中,判将作都水监,历知楚、洪、福、广、越、青州。有诗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宋史》有传(详见《吴郡志》卷二十五、《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治平三年,程师孟为江西路转运副使,时曾巩在京师编校史馆书籍,遂作诗为好友送行,《送程公辟使江西》一诗即作于此时。元丰二年程公辟作道山亭,曾巩为之作记一见《元丰类稿》卷十九《道山亭记》一。熙宁元年,萧山觉苑寺大悲阁修成。沈辽作《觉苑寺大悲阁记》,又为该寺作隶书匾额。记文被镂刻于金石,而立碑者正为程师孟。

赵拤字阅道,景祜间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以太子少保致仕,有《清献集》十卷传世,《宋史》有传。熙宁三年曾巩通判越州,赵拤是年知杭州。此时王安石初用事推行新法。曾巩素与介甫交厚,然因政见不同,熙宁二年求以外任。赵抹与曾巩遭遇基本相似,也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外放。曾、赵皆为名士,二人意气相投尤其是在新法的推行上立场统一,再加上吴越近在咫尺,故多有往来。

曾巩与赵拤的友谊深厚,二人交往长达近二十年。熙宁三年夏吴越大旱,赵拤入杭州境便得雨。曾巩有《余杭久旱赵阅道入境之夕四郊雨足》诗二首。是年冬曾巩为赵拤作《贺杭州赵资政冬状》。熙宁四年春赵拤由杭州改知青州,时曾巩有诗为之送别,即《送赵资政》。熙宁五年七月曾巩徙知青州,赵拤为资政殿学士知成都府,曾巩有《送赵资政》一诗为之饯行。赵拤亦有诗句寄与曾巩,《清献集》卷五有《寄齐州曾学士二首》即作于是时。元丰二年赵拤以太子少保致仕,曾巩又为之作《贺赵大资致政启》。同年曾巩又作《越州赵公救灾记》,记述了赵拤熙宁八年知越州时对抗旱灾的事迹。

赵拤为浙江衢州人,与沈辽也算为同乡。赵拤多在京城任职时与沈遘为同僚,对沈辽有知遇之恩。赵拤长沈辽二十余岁,当为沈氏长辈。沈辽对赵氏十分尊敬,赵氏对后学沈辽多有提携。熙宁中沈辽分审官西院主薄被冲替后,赵拤为其谋以他官。之后不久沈辽作《谢赵资政》,文中对赵林的垂青表示感谢。但此时沈辽心灰意冷无心为官,故而宛然拒绝了赵拤的一番美意。沈辽与赵拤的情意一直延续到元丰间。元丰中沈辽居云巢后复有诗寄与赵拤,《云巢编》卷五《奉寄三衢赵少师》即為此时的诗作。《云巢编》卷五复有一诗《代人上杭守赵资政生辰诗》当为沈辽晚年受他人委托而作。

熙宁元年八月沈辽叔祖夫人一沈括母一寿日日县太君许氏卒于京师,曾巩为之作《寿昌县太君许氏墓志铭》。此时的曾巩在京为馆阁校勘,而沈括嘉祜八年中进士后为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被调往京城昭文馆编修书籍。二人皆在『三馆』任职为同僚,沈括请曾巩为家母作墓志铭当属常情。此时沈辽在杭州守丧,也当已与曾巩订交。

熙宁六年沈辽云巢成,乞文于曾巩,时曾子固已经捐馆于江宁。黄庭坚在写与沈辽的《云巢诗并序》中提及了此事。黄庭坚《云巢诗并序》: 『(沈辽)又欲乞文于南丰曾子固。会子固以忧去中书舍人而捐馆于金陵』。沈辽得知曾巩过世的消息之后悲痛不已,写下了《祭曾舍人》一文。文日: 『维年月日,余杭沈某谨以清酒牲牢,敢昭告于故友子固舍人兄之灵。呜呼!昔有以相知者,世岂复知?公今逝矣,而吾方寄死于衰赢,欲矢诸文辞以抒哀兮:空皎皎,其何为?吾闻聪明正直,殁将为神,尚何疑?清酒在罇,牲牢在桦,即具事神之礼以告,维公来下而飨之。』文中称曾巩为『故友子固舍人兄』『昔有以相知者,世岂复知?』可见二人交往非同一般。

沈辽将曾巩视为知己,为老友的离世感到十分的伤心。沈辽又作《子固挽词》: 『江左老儒宗,鸿名五纪中。晚方参法从,久已冠群公。纕服始去位,仙丹浩无功。古人称不朽,终不愧轲雄。』『典学蚤名世,绪余为史师。刚严终不倚,亮直欲谁欺。疾恶太阿刃,立言黄绢辞。平生游旧意,流涕向丰碑。』

元丰七年六月曾巩安葬南丰,沈辽为好友曾巩书丹墓志。曾巩卒后不足二年沈辽也相继谢世,二人友情就此落幕。曾沈二人以及他们的这些共同的好友或是同乡、或是同年,或是诗文至交,或是官场老友,他们相互交往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文化圈子和政治同谋。他们一道为北宋文艺的繁荣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对北宋政坛尤其是熙宁变法格局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猜你喜欢

熙宁曾巩
衔命而出:北宋熙宁察访使再研究
《全宋文》沈邈文辨正
星河
胸怀理想,百折不挠
石鑑为官履历考述
曾巩生平
四月,是你的谎言
曾巩猜字
笼中鹦鹉
朱右《唐宋六家文衡》与曾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