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梦“三个必须”重要思想的实践论哲学意蕴
2015-05-30任婷
任婷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国梦”需要“三个必须”的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梦实践路径的历史规律和方法论原则,其中,“中国道路”是对中国社会自身矛盾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实践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和智慧结晶;“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近代沉沦的自觉意识和团结复兴的文化资源;“中国力量”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规律和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而“三个必须”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路径的“三位一体”方法总论。
[关键词]“中国梦”;“三个必须”;实践路径;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8 — 0016 — 03
习总书记自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后又就其深刻内涵、奋斗目标、总体布局、实现路径、依靠力量等逐步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关于中国梦的实践路径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所以,“三个必须”是中国梦实践路径的重大基本要素和内涵,对其实现至关重要且三者间有机统一、不可分离。笔者认为,目前在对“中国梦”的总体概念和抽象学理进行讨论的同时,还应进一步从实践论哲学即从中国梦实现方法论的视角,展开对中国梦“三个必须”思想的实践路径及其智慧内蕴的深入解读和理论阐释。
一、 “中国道路”——中国社会自身矛盾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实践的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和智慧结晶
实现中国梦“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偏离了这条道路,中国梦就会失败,所做的一切努力就会沦为虚无。“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2〕这条道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人民群众经过比较与选择做出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更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一)中国社会矛盾和实践环境的特点:普遍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3〕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实践路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其在中国梦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结合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中国有着社会主义国家所共有的基本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的社会目标等。这些都体现着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特点和基本规律。而作为符合中国国情、时情的中国特色道路,则体现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一国两制等制度方面。这些是我国历代领导集体结合现实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所创制出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制度,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社会主义规律在中国的独特应用。
所以,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又必不可免的带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方面,这条道路是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走出来的,必须始终坚持而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为我们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要实现中国梦,还须在对中国国情特殊性有着深刻认识的前提下结合当前发展现状找寻适合本身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一条能够经受历史和现实检验,必将带领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理想的光明之路。
(二)中国梦的过程性实现规律:“三部曲”是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提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宏伟蓝图后,就如何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做出了详细阐释,即“三部曲战略”: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其中的每一步曲既是实现总目标的具体步骤,也是各个阶段要达到的分目标,它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部曲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它指出,事物在实现质的飞跃前都处于量变状态,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量变是过度到质变前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积累的必然结果,并且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下一次量变开辟道路,二者辩证统一于事物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就“三部曲战略”而言,前两部曲是为实现中国梦做准备的量变过程,是基础和前提;第三部曲则是前两部曲发展和积累的必然结果,是质变的阶段,体现和巩固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
三部曲战略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恩格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过程的结合体,他曾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实现作为国家梦、民族梦、个体梦复合体的中国梦自然也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每个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和努力。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中国梦的实现还有着遥远的距离,所以,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部曲发展战略无疑将中国梦实现的过程性和阶段性统一了起來,使中国在循序渐进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精神”——中华民族近代沉沦的自觉意识和团结复兴的文化资源
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深层底蕴,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更是中国梦的精髓。习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此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动力,改革创新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能量。”〔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它能渗透于思想文化、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依靠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则为一个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具有引导、凝聚和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功能,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精神风貌和精神品格的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和实践的革新〔6〕。
(一)中国精神的哲学内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拟或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而言,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世界中,强大作用的发挥只能是通过信念指导人们外化于实践活动,并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始终保持与社会存在发展相适应,以便成为正确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从而发挥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促进社会发展。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这样一种正确反映了中国社会当前现实的先进意识,这一先进的意识形态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的成果。
(二)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优秀传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意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精神。〔7〕无不展现着中华儿女关爱社稷民生,为护卫民族独立而舍身忘死的奋斗品格。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国土饱受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之苦,中国民众惨遭屠杀和压迫之难,中华民族备受欺凌和鄙视之辱,在如此深重的灾难下,中华儿女在不甘为奴的爱国精神的团结和支撑下开始了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奋斗的血泪史,最终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建设面临着国内物质资料的极大匮乏和国际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的困境,又是在改革创新精神的支撑下,我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逐步实现了由“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跃升的整体性跨越发展,并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步伐,为“中国梦”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要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毋庸置疑仍是不可或缺的坚实动力。爱国主义为中国梦的实现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则促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前进同向。二者将共同调节和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使每一个人把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联结起来,自觉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心力。
三、“中国力量”——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规律和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主席的这段讲话明确阐释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和动力源泉是人民群众是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展开,也是由我党自成立始就一直奉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遵旨与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所决定的。
(一)“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和“中国梦”历史实践的共同出发点
“中国梦”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的,在此意义上,它既是“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体梦,体现了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入学习和笃行。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8〕并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步伐的决定性力量;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缔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只有人民群众这一最活跃的因子才能创造出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并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创新中国文化,使其既发挥优秀传统文明的作用又随着时代的脚步一起前进,为中国梦的实现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二)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执政党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基础
“服务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把是否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判断自身党性的根本标准,把为广大人民谋福利作为自身的使命和重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党必须恪守的遵旨。正是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我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彻底实现了人民的当家做主,此后又团结一切爱国者和社会主义拥护者、建设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得到了极大发展,现阶段的已有了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近百年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于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适时提出了“中国梦”,并昭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这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民众为实现自身幸福和民族复兴事业而奋斗的信心。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它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意愿,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所以,为了实现让人民有良好教育、稳定工作、满意收入、舒适住房、优美环境、可靠社保、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孩子们能健康成长、成就自我。实现人民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党必须时时倾听民众意见、应答民众期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的参与和发展权,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9〕。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空前艰巨的宏伟事业,仅凭一部分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全体人民共同担当。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依靠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牢固的根基。
四、“三个必须”——中国梦实践路径的“三位一体”方法总论
“中国梦”既是个人梦也是集体梦、国家梦,更是民族梦,其实现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立足于我国当前国情和现状,在中国精神的指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奋斗,通过脚踏实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中国道路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凝聚集体智慧和动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道路决定命运”,找准了道路,还需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只有凝聚共识,方能清除前进道路思想理念上的阻碍,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10〕。而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这一强大感召力的莫若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们是凝聚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能量。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现实需求〔11〕。此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是最革命的因素,中国梦有了实现路径和精神支撑若没有践行的主体,就只能成为海市蜃楼。所以,要实现中国梦,既要践行中国道路和坚守中国精神,还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它是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所不可或缺的主体,也是中国道路体现其正确性的表现因子。可见,只有通过中国精神武装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中国梦的实现才是可能的。其中,中国道路为中国梦引领坦途,中国精神为中国梦鼓舞斗志,中国力量则为中国梦凝神聚力。
中国梦并非是某一人某一时的幻想和空谈,而是有着坚实的依靠力量、深厚的精神支撑和现实的实现路径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共产主义理想蓝图的深刻内涵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实现了对人的关怀的更加切近化、细微化和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國化的最新境界。因此,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三个必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必将指日可待。
〔参 考 文 献〕
〔1〕张汝伦.中国梦离不开哲学的指引〔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4):01.
〔2〕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N〕.人民日报,2012-11-15.
〔3〕袁胜利.中国梦的哲学释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01):25.
〔4〕朱红晖.中国梦实现的哲学分析〔J〕.学理论,2013,(08):66.
〔5〕〔9〕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6〕〔7〕肖贵清.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精神支撑、力量之源〔J〕.思想理论教育,2013,(06):06-0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10〕董德福.“中国梦”的历史嬗变与实现路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3,(05):110.
〔11〕张明.“中国梦”的特征、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04):19.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