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主导的农村集镇建设思路探析
2015-05-30周蓉
周蓉
摘 要:依托当地优势旅游资源,加快要素集聚,使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是偏远山区城镇化道路的一种选择。而要解决山区农村就地城镇化的人口、资金、土地、产业等要素集聚难和人才匮乏的难题,需要树立依托乡镇的就地城镇化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有文化特色、有底蕴的小城镇。
关键词:旅游主导;城镇化;就地城镇化
位于浙江省西部的开化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城镇化率一直低于39%。2013年開化县提出“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打造国家公园”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战略,搭建“一个核心旅游度假区、五个风情小镇、三十个3A级景区村”的国家公园城乡建设框架,齐溪风情小情建设就是其内容之一。
一、齐溪镇风情小镇的建设路径
开化县齐溪镇提出打造“源头茶香小镇”的风情小镇,是基于对齐溪镇区位、经济、资源、人文等因素的深入分析的发展理念大转变。
(一)齐溪镇镇情概况
齐溪镇位于浙江省开化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全镇区域面积128.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114户6964人。齐溪镇经济基础非常薄弱,201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03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47元,远低于浙江省人均水平。
(二)源头茶香小镇的建设要素分析
1.区位要素。
地理位置:开化县齐溪镇,北邻安徽省休宁,西连江西省婺源,东接浙江省淳安,是黄山、三清山、千岛湖旅游“金三角”的中心地带。
交通网络:205国道、黄衢南高速紧贴集镇而过,南通杭金衢高速公路、320国道,北达杭徽高速、17省道。距衢州民航机场约80Km,黄山机场约115Km。是浙西连接赣东北、皖南的交通要道,交通优势明显。
2.资源要素。
土地: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一是集镇所在地群山环抱,且山势高、坡度大;二是集镇位于齐溪水库库区范围之内,库水淹没了原来可以利用的一部分河滩、山谷。
人口:受经济和地理条件的制约,集镇现有人口仅100多户,500余人,集镇建设明显滞后。
旅游资源:小镇位于齐溪水库前端,拥有大面积的水域,周边青山环抱,溪流飞瀑碧潭众多,自然环境十分优越。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辖区内,钱江源四个景区在集镇的南面一字排开。钱塘江源头和龙顶名茶源产地组成了齐溪镇旅游的“两源文化”。
3.产业要素。齐溪镇从2005年推出了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几年来,形成了农家乐经营户56家,住宿床位628余张,日接待能力6300人次,2014年齐溪镇农家乐接待游客42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840万元。钱江源风景区更是游人如织,2014年仅清明小长假,接待游客1.4万人次。
(三)源头茶香小镇的建设思路
齐溪镇以开化县“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做美山水、做靓景点、做精产业、做大集镇,全力打造源头茶香小镇。
1.建设主题。源头茶香小城,围绕“两源文化”打造特色小城镇。
2.建设目标。以“钱江源风景区”创4A风景区为抓手,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充分挖掘齐溪镇的集镇建设优势要素,促进旅游资源、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高度融合,推动齐溪镇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3.小镇布局及要素集聚。依托钱江源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将源头茶香小镇定位为乡村休闲旅游、旅游接待服务和集散中心。建设水库防汛景观堤、特色农产品一条街、美食亲水广场、特色农家乐一条街、度假酒店等旅游配套服务产品,加大钱江源风景区的体量,增加旅客逗留率和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按照“一村一韵”理念,建设10个乡村旅游景点,以康体养生游、农家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游、钱江源摄影创作游、特色民宿游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在一起,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提速发展。用旅游服务活力环联结老镇生活区、旅游服务区与滨水休闲区,布置门户、旅游接待、土特产交易、美食等节点,形成“一环三区多点”源头茶香小镇格局。以旅游产业的集聚提供就业岗位为动力,吸引高山、远山村民下山脱贫,集聚人气。
二、源头茶香小镇存在问题
虽然自然资源非常优越,源头茶香小镇的规划非常美好、可以充分发挥小镇优势,带动小镇村民增加收入,但规划完成已近3年,小镇发展却依然十分缓慢,主要存在有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等问题:
(一)人口集聚难度大
齐溪镇全镇现有人口6964人,已安置在开化县城关镇、马金镇等下山脱贫小区的有627人,加上外出打工的,实际常住人口仅3000余人。2009年开化县提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加大下山脱贫农民向县城集聚的力度,政策导向进一步削弱了齐溪镇城镇人口集聚能力。
(二)资金筹措途径不多
源头茶香小镇的建设遵循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但要能招来安家落户的金凤凰,首先必须栽好梧桐树。完成土地征用和“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大约需要1亿元人民币,但由于财力有限,齐溪镇镇村建设主要靠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依靠自身筹集起动资金难度巨大。
(三)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齐溪镇政府加大了招商力度,由于地、钱要素问题未解决,基础配套跟不上,加上管理体制复杂难协调,实际招商效果并不好,意向多、落地少,小镇的旅游产业主力军依旧是钱江源风景区和农家乐,未能完成初步的集聚,没有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更别说旅游的延伸产业了。
(四)土地供应困难重重
小镇规划涉及的土地大多是有条件建设用地,首期的100亩,关系到4个村170户村民。一方面,村民眼光不远,视土地为命根子,“一锤子买卖”心理造成征地难;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县属水库和林场,镇政府难以协调;最重要的是在严控用地指标的背景下,从投入产出比看,要挤出100亩、甚至更多的用地指标到齐溪镇确实难度较大。
(五)风情小镇建设人才奇缺
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加快齐溪镇的集镇建设,这对于齐溪镇来说还是一场人才的大革命,它要求原本以农业生产技术人才为主的人才结构必须向以旅游产业的规划、管理和服务人才为主转变,这一转变,并不是能通过几次培训一蹴而就的。
三、以“风情”主导的山区城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人口转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提升、制度环境优化等因素相互作用与耦合的过程。从对源头茶香小镇建设的案例分析来看,要以“风情小镇”为抓手推进山区、欠发达农村集镇建设,必须从观念和机制上有转变。
(一)转变观念是城镇化的根本
观念决定发展的方向、影响发展的速度。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应树立就地城镇化观念,农村集镇建设也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齐溪镇这样的山区偏远小镇,土地被山林撕扯成碎片,难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耕作,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可能性很小;同时农民完全向县城或其他城市集聚,形成大片的“无人区”,对当地农业、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利弊也值得权衡。以旅游为主导开展农村建制镇的城镇化建设,农民不搬迁、不进城,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增加收入,改变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获得应有社会福利和保障,使产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人口素质提升相互协调,实现城乡一体。
(二)创新机制是城镇化的关键
偏远山区的农村集镇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政策环境等对城镇化要素集聚吸引力天然不足,创新体制机制势在必行。一是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景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当前钱江源风景区不是属地管理,管理扯皮、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尽快建立景镇合一的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责权的明晰、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落实、旅游人才的引进。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上下联动、政企联动。县政府在规划城镇化时,应关注乡镇的集镇发展,给有条件的乡镇发展的政策空间,如土地指标、基础建设的财政支持、人口集聚的相关政策等;乡镇政府应破除等靠要思想,主动对接上级政府,建立倒逼机制,分步落实规划,形成上下联动。此外,要破除土地财政思想,树立让利于民理念。从基础建设开始引进企业、注入民资,把能由市场决定的事交给市场,能由民间资本完成的工作交给民间资本,多渠道筹措起动资金,形成政企联动。
(三)特色文化是灵魂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写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能让人“记得住乡愁”无疑就是其中的独特文化。农村集镇建设不仅仅是钢筋水泥化过程、人的城镇化过程,更是文化传承和升华的过程。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将其独特的文化实质性地融入到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让原汁原味的小城镇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带得走。在以旅游为主导的城镇化道路上,特色文化更是诱发旅游产业集聚羊群效益的重要因素,让文化从视、听、嗅、味、触全方面冲击人心,当地的旅游才有可能获得游客的肯定,旅游产业才有可能高速发展,旅游主导的城镇化才有实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德剛.探索旅游导向的新型城镇化之路[N].中国旅游报,2013-01-07(2).
[2] 潘海生,曹小锋.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浙江小城镇建设的调查[J].政策瞭望,2010(9).
[3] 辜胜阻.城镇化要围绕五大要素做文章[N].经济日报,2013-0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