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思考
2015-05-30邹敏
邹敏
摘 要: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灵魂。高校图书馆实现育人功能主要依靠文化的力量。此文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提炼图书馆文化概念,归纳图书馆文化建设内容,探索图书馆文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文化;图书馆;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图书馆文化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最早提出。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阵地,加强其研究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一、图书馆文化概念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说:“图书馆是人类的头颅”。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心脏、第二课堂,集“四中心”于一身,即文献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图书馆是高校的“三足”之一,形成教学楼、图书馆和实验楼三足鼎立之势。高校图书馆的属性体现在:社会性、依附性、学术性和中介性。
文化概念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文,错画也。”“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各种象征符号,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改造、教化、培育等。在西方,文化一词含有耕种、培养、教育和敬神等意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学校组织文化指以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反映学校组织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1]
图书馆文化是典型的学校组织文化,指馆员与读者长期积淀而成的管理服务思想、智慧、情感和价值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高校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动力,核心竞争力,是馆员与读者共同创造、认同、遵守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高校图书馆是文化机构、学术机构,为教学、科研和学科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这是基本特征和价值所在。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和谐、幸福和数字图书馆。
二、图书馆文化建设内容
学校组织文化有基本构成。理念——组织的基本假设,精神——组织的价值观,制度——组织的基本准则,行为——组织的行为模式,器物——组织的外在形象。依此,高校图书馆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是灵魂、网络文化是创新。有的学者归纳为4部分:服务文化、智慧文化、和谐文化和组织文化。总体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图书馆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亚文化,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差异性,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
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标志就是图书馆文化的构建,以“五化”为途径:数字化、专业化、合作化、项目化、开放化。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源泉。着力内涵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构建真正意义的书香校园。树立牢固的群众观,“一切为了群众、为了一切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基本理念。馆风塑造是切入点,它集中体现精神风貌、思想意识、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馆风体现在团结协作、求真务实、服务奉献、开拓创新。特征:凝聚性、激励性、约束性和辐射性。
图书馆由“藏书楼”发展成为现代传递信息文献的社会机构,传统以收藏文献图书为主,突出“藏”字;现代由重收藏转向重使用,突出“用”字。传统重书轻图,现代图、书、信息并重,放大“图”的比重。传统以图书为载体,以管理为主,服务为机关化;现代让读者人格尊严得以维护和尊重,从愉悦到愉阅。现代高校图书馆评价,从重视收藏能力变为重视存取能力,信息获取的时效性提高,地域性要求降低。办馆模式实现三个转变:单体向集群转变,实体向虚实结合转变,读者被动向主动参与转变。
图书馆力图以文化建设引领各项工作,体现项目化、活动化、常态化,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内容。如:开展作品赏析周活动,组织爱心传递活动。举办“三展”活动,即展示、展览和展销活动常年举办。
三、图书馆文化建设策略
(一)物质文化建设。包括馆舍文化和馆藏文化。物质文化是最表层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器物直观形态上。器物既是文化的结晶,又是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馆舍、馆藏和空间等。图书馆文化的生命力,突显在个性和创新,重点资源、特色文献、特色数据库形成自身的馆藏特色。“JING”文化能够体现高校图书馆特色,“净、静、敬、竞、境、镜”适合六层馆舍结构。[2]特色馆藏区建设。特色馆藏是馆藏建设的质量、标志和特色,体现专业性和地方性。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在某领域形成一定规模,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优势。它充分反映学校办学特色、为学科读者群服务,为地方乃至全国服务,有关文献资源品种最齐全、质量最高、系统文献资源的集合。高校图书馆中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将质量和特色放在首位。坚持以专业文献为主,适当兼顾全面的原则,专业文献系统收藏,特殊文献重点收藏,一般文献适当收藏,数字文献重在建设。比如,特殊教育特色馆藏区建设。
建设生态型图书馆。“生态”一词,指生物的生活状态,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我国教育家孔子最早将生态意识与教育结合,他将教育社会环境结合,提出“足食、足兵、民信”的立国三要素。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体现教育生态系统的关联性。邓小平“三个面向”是将教育与环境结合的典范。“生命观”是学校生态建设的核心理念。高校图书馆应是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场所,正如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那赞所言,“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教育即生长”(卢梭语)体现在:一是馆员与读者和谐共存,积极向上,精气神足。二是摆布绿色植物,馆员每人管理一盆,呵护人与自然的生命状态。三是设置休闲阅读区,满足读者阅读、会友、交流的需要。时代呼唤建设生态图书馆,正如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高校生态环境文化具有时代性、连续性、丰富性和整体性。
标识文化建设。标识即标志或标徽,以特定而明确的造型、图形表示事物,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图书馆标识文化指为特定环境设计,具有统一形象的系列化标识,具有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功能。大学标识文化,广义指大学形象识别,狭义指大学标志。按识别方式分类: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IS)包括大学理念识别(MIU)、大学行为识别(BIU)、大学视觉识别(VIU)。[3]大学识别系统具有必然性、探索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图书馆标识文化设计遵循原则:系统性、统一性、差异性、高品位和规范性原则。制定UIS设计手册,对图书馆馆徽、理念、精神、馆舍、产品等进行整体设计。文化用品设计,包括笔记本、信封、信签、笔、水杯、雨伞、文化衫等。制作形象宣传片、撰写图书馆赋。设立陈列室或荣誉室等。
(二)行为文化建设。图书馆是以活动形态显示的文化产品。行为文化又称活动文化,指馆员、馆际和读者间互动而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服务态度、人际关系和文化交流等,以活动为载。行为文化建设遵循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服务文化建设。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读者满意为目标、以形成全员共同的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推行知识服务,实行等级服务模式,读者服务分为0——4级5个等级。传统服务为0——2级,知识服务为3——4级。自我服务为0级,基础服务为1级,参考服务为2级,咨询服务为3级,增值服务为4级。哈佛大学知识服务特色:专业化、增值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现代高校图书馆提倡,“参与式服务”,馆员参与到各部门,对问题及时提供适用信息。“学习服务”,对读者进行学习上的服务,远程教育服务,终生教育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为特殊用户收集或组织数字化资源,实施个别化专题服务。“嵌入式”服务,多种方式嵌入到学习与生活。“自助服务”,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三)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是被制定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约束个人行为。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系统的关键,在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之间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图书馆部门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体现出来。制度让图书馆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工作更具活力,行为更加文明。建立图书借阅制度、建立门禁系统管理办法、建立图书资料采购制度、建立图书资料剔旧管理办法、建立流动图书馆管理办法、建立学生学位论文检测管理办法。建立馆员专业化制度,包括馆员进修制度、培训制度、学习制度、奖惩制度、考评制度。
(四)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又称赛博文化,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不同的新型文化,以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具有快捷性、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多元性;具有文化功能、传播功能、新闻价值和娱乐功能。高校图书馆正在走数字化发展之路,科技含量高,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于一体。开通手机图书馆,建立区域信息联盟。
参考文献:
[1]黄崴.教育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魏毅.我国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现状综述[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1).
[3]刘新生.大学文化建设[M].泰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