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文物保护刍议

2015-05-30刘林

文化产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系统管理人才队伍

刘林

摘 要:馆藏文物保护日益成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在馆库基础设施、系统管理、科技维护、人才队伍等方面有所论及,以期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馆藏文物;馆库设施;系统管理;科技维护;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馆藏文物是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事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局。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

1、建设高标准馆库

展厅、库房是馆藏文物的集散地,按照高标准建设安全度高的馆库势在必行。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使当地馆藏的一些珍贵文物惨遭损毁,绵阳市博物馆在地震中虽也成为危房,但存放在中心库房里的5000余件珍贵文物仅损2件,这不能不说是库房的功劳。

2、配置高质量装具

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在四川大地震中的幸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物的装具——性能良好的囊匣。囊匣,一般是用木头做成的,形状长正不一,里外一般裹有很厚的绸布,文物放入后,空隙部分用海绵、泡沫、纸等软材料来填充,可使文物缓解外部的撞击。囊匣是文物保护、存放中不可忽视的防具。

3、实行专库存放

根据藏品分类存放的原则,设立专库,分别存放陶器、瓷器、实质类、金属类、纸质类、服装(饰)类文物。库房中的设备也应根据所存放藏品的特质和藏量要求而配置。专库存放的原则,在大多数展厅内获得施行,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文物库房中还存在混放的现象,亟需改进。

(二)高标准安防装备是馆藏文物安全保护的保障。

安全是馆藏文物的保障。安防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根据馆舍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安装出入口导示牌、紧急疏散标志等。另一方面要做一些细致入微的工作,如安装监控探头,设立监控室,建立智能化的安全报警系统、自动化的消防预警系统。简单明了而细致入微、智能又自动化的现代化安全、消防设施的建立,为馆藏文物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

二、系统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管理制度

藏品制度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藏品管理办法》要求藏品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帖、差用方便。

1、征集、鉴定、区分等级制度

文物藏品根据其具有的历史、艺术或科学的价值,区分为一、二、三级及一般文物、未定级文物等,其中珍贵文物必须重点保管。馆藏机构可根据《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对文物藏品的征集原则、征集范围、入藏标准与程序、藏品征集与鉴定等组织、人员及制度作详细规定。

2、分类放置、专库专用制度

文物藏品要按科学的方法分类放置。珍贵文物、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要设立专库或专柜,重点保管。陶瓷、书画、钱币等文物,可根据藏品质地分库保存,以利于温湿度控制,并便于日常管理和研究。

3、建立档案制度

文物藏品从入库开始应当建立相关记录档案。一是对文物的征集、入馆(库)、鉴定及区分等级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应做好科学详实的记录,填写凭证、清册。二是做好文物藏品的登帐工作,落实《办法》中对文物的定名、计件、计量单位、年代、来源等方面的规定,并建立分类账、总账。三是建立藏品编目卡片,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记录藏品的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

4、藏品管理制度

根据《文物保护法》、《藏品管理办法》精神,各馆库单位可以制订《藏品日常养护操作规范》、《藏品出库规定》等规章制度,对文物藏品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对藏品的提用、借用、注销及化验、修复、复制等行为作出具体规定。

5、丢失、损毁上报制度

《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36条规定,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文物收藏单位的报告后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文物保护法》第48条对一、二、三级文物做了具体规定。

(二)完善文物人员管理制度

馆藏文物的保管是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的经常性工作,应设立专门保管机构,配备专职保管人员。根据工作性质和人员情况制定相应工作及管理制度。

1、库房人员管理制度

设专人管理文物库房,并制订库房管理人员规定,如《文物库房管理人员守则》、《非库房工作人员入库守则》等。

2、安全人员管理制度

制订《安全工作管理制度》,规范馆库安全保卫人员工作行为,内容包括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与各部、室签定岗位安全责任书,实行带班和查岗制度,严格交接班制度,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实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等。

3、消防人员管理制度

制订《消防对组织管理制度》,规定消防队员的组成、职责,进行消防培训、演习等。还有《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消防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

三、文物保养和修复

(一)加大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力度

根据需要与可能,建立藏品消毒、修复、复制、标本制作和科学实验等设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逐步加强藏品保护科技力量。

(二)加强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运用

文物库房、展厅和展柜内的空气污染物浓度普遍较高,温湿度日变化幅度较大,是文物保护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因而加强环境监测与控制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应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多功能调控微环境的储藏与展示柜,研究与建立一项对文物藏展材料可作出快速检验与评价筛选的技术,以实现预防性保护文物环境的目的。

四、专业队伍建设

(一)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逐步实行文保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每年有计划的对文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利用书籍、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提高文物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拓宽引进渠道,积极引进各类文物保护与管理专业人才。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文物保管、修复等岗位,并确保其专职性和相对稳定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需要。

(三)学以致用,锻炼人才队伍。深入田野调查及考古发掘现场,收集埋藏地下的文物信息,了解出土文物标本的环境状况,充分认识文物的第一手材料,以提高馆藏文物保管与保护的“后天水平”。

(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文物保护的科技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资源,广泛吸纳大专院校、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系统管理人才队伍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系统管理学报》征稿简则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系统管理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系统管理学报》
长邯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软件应用探讨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