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肥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
2015-05-30于诗桐陈为
于诗桐 陈为
沼气工程发酵原料均为有机物,其发酵残留物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具有多种发酵形成的生化产物,如:生长激素、多种酶、核酸、抗生素等,具有杀虫抑菌作用(可杀灭蚜虫、红蜘蛛、白粉虱等),既可用于浸种和作叶面肥喷施[1],也可代替农药,还可作为饲料添加剂喂猪、喂鸡、养鱼。沼渣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腐殖酸,可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培肥地力,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2]。沼肥(沼液和沼渣)是目前公认的生产绿色、环保、健康农产品的理想用肥[3]。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辽星一号,沼肥选取众兴大型养殖厂正常运行的大型沼气工程,其排放的沼渣、沼液混合液作为供试沼肥材料来源。沼肥原料为猪粪,水利自留期为25天,发酵温度为中温(30~45℃)发酵,通过沼气工程正常运行90天后抽取沼肥,灌入储肥罐备用。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置12个施肥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36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为方便操作,将试验区分为沼肥区和混合区。各小区面积为27平方米,总面积为1080平方米。播种前以沼液原液浸种,浸泡6小时,晾晒6小时,重复6次此操作,播种采取旱育秧方式。整地前按照试验设计泼撒不同量的沼肥和沼肥配施化肥做基肥(见表1)。试验(处理)小区用小土埂隔开,并用塑料薄膜包覆,防止肥、水相互渗透,各小区单独排灌。追肥期除正常追施化肥外,各小区冲灌等量沼液,每个小区每次冲灌50千克,连续冲灌5次,每次间隔10天。各处理的其它栽培管理措施(如追肥、除杂草等)保持一致。
1.3 试验调查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调查记录辽阳地区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主要虫害包括水稻干尖线虫、稻水象甲、稻飞虱、二化螟。
2 结果与分析
2.1 沼肥对水稻干尖线虫病的影响
于7月8日调查水稻干尖线虫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见图1。沼肥区与混合区各处理间未呈现规律性变化,混合区最高发病率出现在H3、H5处,最低发病率为H1,表明沼肥对水稻干尖线虫病无明显影响或影响较弱。沼肥区最高发病率出现在Z1、Z5处,最低发病率为Z3处理,表明沼肥对水稻干尖线虫病无影响,结合沼肥区与混合区看,沼肥对水稻干尖线虫病影响较弱。
2.2 沼肥对稻水象甲的影响
2013年6月2日调查稻水象甲的虫口密度,每个处理调查100株,调查结果见表2,沼肥区与混施区虫害发生率均达到100%,即全部植株均发生虫害,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沼肥对稻水象甲无影响,无防控作用。
2.3 沼肥对稻飞虱的影响
7月29日对稻飞虱的虫口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3。调查结果表明,在稻飞虱成虫数量上,混合区长翅型雌虫数量各处理虫量均低于对照,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不呈现规律性变化。沼肥区长翅型雌虫各处理间虫量与对照持平,无明显差异,以Z2处理最低。混合区长翅型雄虫数量各处理虫量均低于对照,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不成规律性变化。沼肥区长翅型雄虫各处理间虫量与对照持平,无明显差异。混合区短翅型雌虫数量除H2略高于对照外,其余处理均略低于对照,各处理差异不大。沼肥区短翅型雌虫各处理除Z1外,均与对照持平,各处理间无明显变化。混合区短翅型雄虫数量调查结果各处理高于对照,各处理间表现持平。沼肥区短翅型雄虫各处理除Z2外,表现出略低于对照,总体呈现随沼肥施用量增加,虫量减少的趋势。观察成虫数量总量可以看出,混合区与沼肥区总体虫量都出现了随着沼肥施用量的增加虫量减少的趋势,趋势明显,呈现规律性趋势,下降趋势基本相当,当沼肥用量达到H5、Z5时虫量最低。表明沼肥在控制稻飞虱成虫总体数量上有一定的作用,并随着沼肥用量的增加控制效果增强。
在若虫数量上,混合区低龄若虫各处理均低于对照虫量,总体上随沼肥用量增加虫量减少,趋势较为明显。沼肥区各处理间呈现明显的随沼肥施用量增加,虫量逐级递减的趋势,表明沼肥对控制水稻稻飞虱低龄若虫具有一定的作用。混合区高龄若虫各处理间与对照无趋势变化,除H1处理外均高于对照或持平。沼肥区高龄若虫,各处理间与对照持平,表明沼肥对稻飞虱高龄若虫无控制效果。观察若虫总计混合区与沼肥区各处理仍低于对照,均以最高沼肥施用量虫量最低,具有控制效果。
观察成虫与若虫总体数量可以看出,混合区与沼肥区均表现出随着沼肥施用量的增加虫量减少,呈现出规律性变化。混合区控制效果在沼肥用量低时表现好于沼肥区,随着沼肥用量达到H5、Z5时虫量基本持平。可以看出沼肥在控制稻飞虱上有防治效果,随着沼肥施用量的增加,防治增强,在达到H5、Z5沼肥施用量时控虫效果持平。
2.4 沼肥对二化螟的影响
2013年6月15日(分蘖期)和9月5日(灌浆期)分别对一代二化螟和二代二化螟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见表4。调查结果显示:一代二化螟混合区各处理虫量略低于对照,处理间虫量持平,差别不大。沼肥区各处理与对照持平,无明显差异。表明沼肥对水稻一代二化螟无明显控制作用或控制作用较弱。二代二化螟混合区各处理均低于对照虫量,呈现随沼肥施用量的增加虫量减少,当达到H5处理施肥量时虫量最低。沼肥区各处理均低于对照,除Z2处理外,总体呈现随沼肥施用量增加虫量减少趋势。综合混合区与沼肥区可以看出,沼肥在控制二代二化螟上有一定的作用,呈现规律性变化。
3.3 小结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沼肥对水稻干尖线虫和稻水象甲无影响或影响较弱,对稻飞虱和二化螟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并呈现出规律性变化,随着沼肥用量增加虫量下降。分析原因,沼液中因含有多种发酵形成的生化产物如生长激素、多种酶、核酸、抗生素等,具有杀虫抑菌作用,沼肥发酵过程中产生对虫体不适宜的这些物质,不能或难于进入植物体内,随着植株体液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对防治尖端虫害或抗性较强的大型甲虫影响较弱,防治效果不明显,沼肥防治虫害主要应集中控制危害植物体体表或表皮层的害虫。
参考文献
[1] 邹长明,刘正,余海兵,汪建飞.2007.沼肥研究与开发前景.安徽农学通报.13(23):81-82.
[2] 黄世文,廖西元.2005.沼肥用于水稻的现状及展望.中国沼气.23(2):23-26.
[3] 王济,蔡景行,刘钦,赵佳.2008.水稻沼肥栽培试验初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