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青海省情教育读本》选摘
2015-05-30
第四节人神共舞的热贡艺术
“热贡”,藏语音译,意为“充满希望的金色谷地”。汉族史籍记作“榆谷”“一公”和“捏工”。热贡主要指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一带。这里有许多信仰藏传佛教并从事宗教艺术活动的艺术群体,他们的作品以反映藏传佛教内容为主,技法上集中体现了藏式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风格,其内容基本上是宗教信仰的物化形象,故又被称为“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或“热贡藏族艺术”,在文化性质上属于安多藏区藏传佛教综合艺术的一个流派。
热贡艺术滥觞于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中叶初具规模。热贡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分布在同仁县的吾屯村、年都乎村、尕沙日村、郭玛日村等五个村落。这几个村子,几乎“人人会作画,家家以艺术为业”,以庭院为作坊,视艺术为生命,从艺者甚众。千百年来,热贡艺人博采藏传、汉传佛教艺术及明清民间绘画的优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在众多佛教文化艺术派别中,成为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流派。
热贡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堆绣、建筑装饰等艺术门类。其绘画有壁画(墙面壁画和布面壁画)、唐卡及绘于门扉、门楣、墙裙、横梁、柱头等处的装饰图案;雕塑有泥塑、木雕、石雕及酥油花,但以寺院中彩塑佛像为大宗;堆绣有堆绣唐卡、堆绣帷幔、堆绣柱饰等,他们是以缝绣工艺制成的画面外表显现出浮雕效果的各类工艺品。此外,还有木刻、石刻、砖刻等建筑装饰工艺。热贡艺术作品以工艺细腻、色彩绚丽、装饰性强而享誉藏传佛教艺术界,尤其在绘塑中用金量之大、绘金技艺之高超为同行所称道。
作为藏传佛教艺术流派的一支,热贡艺术也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民间艺术。无论绘画、雕塑,抑或建筑,热贡艺术的主题、题材、形象、比例、体态、表情、姿势及背幔佛座、法器形制等要素,都参照“量度经”的规范程式,尺度严谨,不能随心所欲而为之。艺人们的技艺高下只能反映在描线的工拙、劲弱,着色的匀净、雅俗,雕刻的刀工精粗以及使用贵重材料(如用金技法)的特技等方面。
热贡艺术在创作传统上采用了兼容并蓄的手法,因而其艺术风格独特,在佛像造型方面具有俊美秀丽、端庄安详的特点。在绘画涂色上又凸显了地域审美意识,线条刻画简练,形象比例准确,姿态动静结合,敷色用彩浓重,淡雅华贵相宜。此外,热贡艺术在纪念塔和灵塔的制造上,其技艺精良工巧,突出浮雕装饰,镶嵌多彩宝石,显得富丽堂皇,灵气横溢。
在众多的热贡艺术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唐卡。唐卡,又叫唐嘎、唐喀,为藏文音译,是刺绣或绘制在布、绸、绢上的彩色卷轴画。唐卡最初是写在织物上的文告,后来逐渐演变为宗教绘画,主要流行于藏区。唐卡有彩绘唐卡、印刷唐卡、刺绣唐卡、织锦唐卡(堆绣)、缂丝、贴花以及珍珠唐卡等,而尤以彩绘唐卡为多。唐卡绘制内容繁多,题材广泛,除宗教外还包括大量神话传说、人文历史、社会风俗等诸多内容,被誉为是了解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的大小悬殊很大,布达拉宫的大唐卡有五层楼高,一般的是四五尺,小的只有五寸。唐卡的画面结构一般为三段式,即中央为本尊部分,上方为空界天国部分,下方为地界,也称凡界。题材以宣扬佛教教义和本尊故事为主,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注解图,如天体运行、医学原理、人体结构、经络穴位、医疗器械、药物性态等,构图以对称为多见,技法为单线平涂。
传统的热贡艺术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藏传佛教服务。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热贡艺术开始流向民间,并在民间传播。其中吾屯村以绘画为主,兼事雕塑和堆绣;年都乎村以堆绣为主,兼事雕塑、唐卡和壁画创作;尕沙日和郭玛日村以唐卡和壁画创作为主。
现在,热贡艺术成为了国家级甚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县被命名为“热贡艺术文化生态保护区”,热贡艺术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这里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农牧民群众日益增多,热贡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此外,曾经充满神秘色彩、掌握在藏传佛教寺院僧人和少数民间工匠手中的热贡艺术技能,也开始走进了学校课堂,使更多的人从小就有机会受到热贡文化的熏陶,也使这门民族艺术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