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苑县北宋村古乐

2015-05-30史新慧

当代人 2015年8期
关键词:古乐会长乐队

史新慧

清苑县北宋村位于县城东南部15公里处,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逢年过节或是茶余饭后,悠扬婉转、清新流畅的乐声便在村子上空回荡,那古朴典雅、缠绵舒缓的旋律,让人陶醉。演奏者都是本村的农民,乐曲是流传已久的“北宋村古乐”。

古乐悠悠底蕴长

“北宋村古乐”由来已久。古乐会会长苏国强告诉我们:“北宋村古乐会据说起源于汉唐时期,但已无法考证。有文字记载的会长(原先叫会头)到我这儿已是第十一代,最早的是苏可兴、苏红柱,晚的有王尚文、王常人等老艺人。”

北宋村原有一座观音寺,寺内石碑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观音寺香火旺盛,丝竹管弦伴随着僧侣们的诵经声响彻周边百里,那时便有了古乐会,名为“常春会”,苏可兴(公元1696年~1772年)是会长。之后世代传承,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曲目,提高技艺,音乐会逐渐从寺庙走向民间,既敬神拜佛,祭奠祈祷,又参加各种庆典活动,兴盛多年,多次到保定及周边县市出会表演。这样看来,北宋村古乐至少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北宋村古乐会基本编制二十余人。乐队以吹管乐器笙、管、笛为主奏,弦乐、打击乐配合。演奏曲目以宫廷乐和道教乐相结合,乐队演奏时分前后两排成扇形错落排列,演奏形式有领奏、齐奏、合奏等。主要乐器:笛子6杆、笙3全、管子2杆、板胡1把、二胡1把、中胡1把、低音胡1把、云锣2架、堂鼓1面、苏锣1面、手锣1面、中京镲1面、铛铛锣1面。

古乐逢春谱新篇

20世纪50年代,“北宋村古乐”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北宋村音乐会才得以恢复,并定名为“北宋村古乐会”。进入新世纪,北宋村古乐得以迅速发展,爱好者由原来的十几人,最多时发展到几十号人。党支部、村委会大力支持古乐的传承和发展,先后投资8000元,会员们捐资3000元,置办了部分乐器和表演服装。2006年7月,古乐会开始排练,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北宋村古乐声再次萦绕在村子上空。

现在,北宋村古乐已搜集整理出赏元宵、水龙吟、青天歌、荷花放、鹅浪子、滚碌碡、十二层楼、八版、上堂鼓、万年欢、得胜令、杆子网子、大四景、四盏帽、春来等二十余支保留演奏曲目,经有关专家认定,其中大四景、水龙吟等,为我省罕见曲目,几近失传,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北宋村古乐以其古老而完整的曲目、细腻的演奏、乐器的编排、原汁原味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几年,花会进城,省市文化展演,从乡村到城市,北宋村古乐频频亮相,并多次荣获奖励。2009年,土生土长的北宋村古乐,登上河北电视台大雅之堂;2011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先古乐不只我们北宋村有,周边好多村,比如田蒿、全昆、西王庄等村都曾有乐队,可惜都失传了,现在,能演奏的就我们北宋村古乐队……”说到这些,会长苏国强语气和眼神里满是自豪。

至死不渝古乐情

“没有苏雨泽老师,就没有北宋村古乐的今天。”在采访中,这是会长苏国强反复说的一句话。苏雨泽是北宋村古乐会的前任会长,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可惜,在名单公布之前,苏雨泽老人已不幸因病去世。

1941年,苏雨泽出生在北宋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苏士振在乐队中演奏笛笙。艰辛而单调的童年生活中,小雨泽最兴奋和着迷的事,就是跟着父亲去古乐队排练或演出。

稍大,苏雨泽就跟随父亲学习。他进步很快,不仅跟父亲学会了笙笛胡,还向其他人学习别的乐器。20几岁时,他就参加演出,并成了乐队里的多面手。后来,苏雨泽到外地上学,但是放假回到村里,他总要到乐队去,演奏一曲过过瘾。文化大革命开始,古乐队陷入瘫痪。

退休后,苏雨泽决定回村搜集整理古乐。人们很不理解,退休不享享清福,何苦自己找累受?可苏雨泽主意已定,不顾劝说,开始了他的艰难之旅。

通过奔走呼吁、游说鼓动,北宋村古乐会终于重组完成,苏雨泽沉浸在无比欣喜之中。之后,他更加忙碌,走街串户,甚至跑到周边的田蒿、全昆、西王庄等村走访老艺人,搜集曲谱。走访中,苏雨泽发现北宋村古乐属于典型的细乐系列,原来使用工尺谱。工尺谱是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的曲谱只能口传心授,年轻人学习和传承非常困难。苏雨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到老艺人王长仁、苏贵祥,凭借自己的音乐知识,让他们口授,说一句记一句翻译一句,再反复订正核实,就这样,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不知用了多少个昼夜,苏雨泽硬是把古乐的工尺谱译成了简谱。

为了节省有限的资金,苏雨泽还学会了乐器的修理,谁的乐器有毛病都找他。苏国强说,苏雨泽很有耐心,教人古乐真是百问不厌,诲人不倦,但他也很严格,半个音错了他都不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信心满怀之时,2012年,苏雨泽因喉癌说不出话来,但他还是离不开自己心爱的古乐,不能说就写,那几年他随身带着一沓纸条,那是他和会员们交流的途径。

苏国强停顿许久,叹了一口气:“可惜,还有好多像《朝天子》《大水龙吟》等这些优美的古曲,由于苏老师和老艺人的离世,再也翻译不出来了,真的成了千古绝唱……”

古乐成为省级“非遗”

在市县乡村的大力扶植下,近年北宋村古乐得以传承发展。但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着重重困难。首先是乐器购置。演奏古乐所需乐器具有独特的调式,须到乐器厂家定制,一套乐器至少需要万余元;其次是培养新人不易,后继乏人。演奏古乐需口传心授,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音乐天赋。现在的乐队成员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62岁,高龄者86岁,最小的也年近50,年长者逐渐退役,青壮年男女都去打工或忙于自己的活计,乐队人员逐年减少;三是没有排练场地。因没有合适的排练场地,二十多人的演奏队,只能在村幼儿园的院子里排练。

“还好,古乐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市县乡村制订了具体的保护措施,专业的老师也常来辅导,古乐队演奏水平比以前强多了,在当地也小有名气。还是资金有些不足,希望上级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苏国强这样告诉我们。

告别古乐队,走出北宋村,清新悠扬的古乐却一直在耳边回响。但愿这一植根于民间沃土、雅俗共赏的民族艺术奇葩越来越鲜艳夺目。

(责编:刘建蕊)

猜你喜欢

古乐会长乐队
为什么我们会长痘?
花的乐队
龟兹古乐
非遗口述史系列之七: 觉囊梵音古乐
花的乐队
踏浪
乐队指挥
泉州北管:地域文化交融出的古乐
会长大的伞
有了宫会长 脱贫有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