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写真
2015-05-30卓今
卓今
中国水墨画里的规定性和偶然性的特征,要求画家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很好地完成程式化动作,还要求画家有高妙的艺术天赋才能理解和把握水墨成分里的流动感。需要有把两种以上对抗的要素融成一个艺术整体的提炼能力和审美高度。陈钰铭很早的时候练就了_一身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他不追名逐利,不浮躁,勤奋高产博采众长,在自己认定的那片艺术天地里精耕细作,无怨无悔。
陈钰铭的艺术特征非常突出,“可辨识度”很强,尺寸巨大的画面,扑面而来一股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大气磅礴的构图和造型,极富穿透力的情感力度。用笔朴素、扎实,不骄情,不做作。题材涉猎很广,有反映军人生活的军事题材,有宏大的现实和历史叙事,也有普通人的日常琐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家中,陈钰铭是少有的长期在创作主题上注重底层关怀,怀着悲情和忧患,对人性做深刻探索,对生命意识不懈追问的画家。
陈钰铭的每一幅创作背后都有许多传奇,艺术家探索艺术的过程本身酝酿着伟大和痛苦,劳作的同时产生灵感和想象。他常去的那些地方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有一次在黑峪口写生,春季黄河改道,人们拽着绳子过河,河水冰凉,河中央浪大水急,上游不时有石头冲下来,陈钰铭冻得失去了知觉,冰冷僵硬的手下意识地抓着绳索,一会儿工夫手脚就不听使唤了,眼看着就要被湍急的河流冲走,旁人使劲地喊他才醒过神来。黄河是他的艺术源泉,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只想把黄河的真正内涵通过黄河人的形象用艺术表现出来,用一些简单朴素的画面揭示黄土高原的内在美。写生的过程也会偶然遇到让他激动的素材。有一个画面困扰了陈钰铭多年,他—直想画这幅画,画的题目都想好了,就叫《母亲》。有一年,陈钰铭到黄河岸边写生,天已经黑了,有一群人从船上抬下一副担架,趟着水到岸上,担架上躺着一位老太太。陈钰铭看不清老太太的面孔,只看见被子里露出几缕白发。这个画面触动了他的灵魂,让他泪流满面。后来他专门到黄河边上的丛罗峪古镇,想找到这样一位飘着白发的老太太以及她家人的形象,后来又跑到吕梁、太原、郑州、商丘、沂蒙等地,这个理想的形象—直没有出现。
成长环境造就一个人的艺术气质和价值取向。陈钰铭从一开始就怀着一种悲悯,从现实人手,从人本身去思考,关于人性、精神灵魂、生命意识等主题贯穿陈钰铭的整个创作。在军事题材上,早期作品《霜月》 (1987),天空高远,月挂寒霄,几个小兵在苦寒之夜蜷缩在一起互相取暖,一位哨兵坚挺地站立着,被风蚀和流水切割的黄土高原浩荡地向远处延绵,战士们所守护的土地家园被象征化、符号化。忧郁清冷的基调,深沉而响亮的色彩,恰好反衬出人物内心宏大的理想和积极的向往。对历史性军事题材,陈钰铭有他独到的理解。1992年创作的水墨人物长卷《历史的定格》,篇幅巨大,人物众多,造型复杂,个性突出。画面以冲撞减压式的结构,撇开表面的琐碎,不玩花招,不耍技巧,对人物进行高度的概括,皴擦点染一切随人物真实的“情”和“形”出发,呈现出强劲的穿透力,表现出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一幕,屠刀和铁蹄下的死者屈辱的遗体,生者悲愤哀伤的眼神,侵略者意犹未尽的凶恶嘴脸和嗜血本性,生命被肆意地蹂躏、践踏,整个画面以铺天盖地的气势磅礴而来,直逼灵魂,具有超越时空的震撼力,让人警醒。画家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能量,以浩荡的才情、酷烈的气息完成了这个鸿篇巨制,激情癫狂之时在精勾细染之间来一点任意挥洒和写意泼墨,流动中有间歇,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现实题材和画普通人是陈钰铭最为得心应手的,也是表达悲剧情怀和生命意识最广泛最深刻的题材类型。有对生命、家园、土地的宏大叙事,如《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二月二龙抬头》《天籁》等。《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与《二月二龙抬头》均以恢宏的气势表达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风貌,早期的画有许多是以浓墨重彩来表达人物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欢庆喜悦的心情。篇幅巨大,人物众多,以不同的笔墨突出每个人物的个性,内心包藏不住的高兴,以及欢喜得近乎悲伤的样子。夸张的面部表情,肢体的动作幅度很大,整个画面呈现出跳动奔流的气势。
悲情和伤感色彩最浓的要数都市题材。画家对市民社会相当熟悉,城市小人物是画家最亲近的一个群体。画家显然在追求一种单纯本色的人类生活,对违背人类天性的东西产生一种天然的反判和对抗。有一些都市题材画得很出色,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意义。如《京西六月》《记忆·碎片》《月挂城东》《走出冬季》等。2000年《月挂城东》《京西六月》在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展出,虽然那时流行实验水墨,但写实手法也一样受到追捧。这几幅水墨都市画从主题上讲真正地表达了都市人的内心混乱,精神焦虑,工业文明带来的人的异化,以及现代性的根本困扰。摩天大楼、机械、废墟、拥挤的空间,焦灼、沮丧、无所适从的人群,水墨的晕染在写实的人物和空间上蔓开,从而加厚加重了这种无秩序的混乱的表象,让人的内心乱象丛生。风格上稍微有那么一点后现代和立体主义的味道。尤其是《走出冬季》,人物凝重的表情,总给人一种走不出这漫长的冬季,走不出无边的哀伤的感觉。《记忆·碎片》更接近立体主义,水墨的特征,活性、流动、难以把握,有极大的偶然性,用这样的材料来表达冰冷僵硬的几何机械图案,对画家来说是一个挑战。人物特征被模糊、抽象,感情被抽空,机械零部件发出寒冷的光,每个部件的背后包含着故事,悲惨的、温情的、壮烈的、龌龊的,谁又说得清呢?这也许就是都市的真相。
陈钰铭在大量军事和历史题材绘画中,试图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理解把握人物和事件,避免表面化、概念化,注重对军人精神灵魂的挖掘和对战争做人性、哲学上的思考。这些年来,陈钰铭通过各种探索完成了个人风格,创立了一套独特的绘画语言。他吸收了李伯安的“重”、“黑”、密体、加法,柯勒惠支的悲悯主题、厚实的块面和疏朗明快的线条,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怀疑、探索,以及粗涩的笔法,基夫的思想者绘画,用阴暗和辽阔揭示事物深处的美,把感情符号做到极致,伦布朗的明暗、虚实、神秘性和用笔概括,苏里科夫的宏大构图和批判性写实。画画到了一定的境界,怎么画都有道理,如今陈钰铭已经抛开了技巧,笔墨收放自如,思想自由驰骋。在他的笔下线条表达的是高度概括的对美的信仰,色彩里流淌的是现实、人性的大主题,构图中包含的是责任感,皴擦点染中蕴藏着的是生命意识和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