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国情怀植根学生心灵
2015-05-30王燕华
王燕华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爱国主义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犹如一枝独放于旷野的寒梅,不畏严寒,散发出阵阵清香,引领学生的心灵和情感,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底色。
——题记
《过零丁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篇,作为一首彪炳丹青的述志诗,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确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力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笔宕开,以高昂的情调、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一扫前文的伤感、遗憾和苍凉,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全诗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之美。
怎样把本诗所表现的爱国情怀植根于学生的心灵呢?
【课堂回放】上课前,教师首先播放歌曲《五星红旗》,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上课了,在深沉悲壮的朗读引领下,师生共同走进文本,听读——范读——朗读——领读——齐读,整体感知文本,让学生自主解决阅读中出现的简单问题。
只有对文本的品读,才能真正理解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感情。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品读环节“读悟结合”,引导学生掌握读诗的韵律、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缓慢有梯度、有目标地品读,读通句子,读出韵律,读懂断句,读出美感,让学生在品读欣赏中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依“走近文天祥——走进零丁洋——走出零丁洋”三个环节展开,引领学生加强对文本所蕴涵的真挚爱国情怀的理解和感悟。
1.走近文天祥。其实学生在以前的课程中曾经学习过文天祥的事迹,让学生介绍文天祥比教师一手包办更适合。但教师要特别强调文天祥“坚贞不屈”“舍生取义”里孕育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便于学生完整地领悟诗歌主题鲜明的特点。
2.走进零丁洋。这一板块安排四个要点,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个人感悟进行初步探讨。A.开篇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B.文中的“风飘絮”与“雨打萍”有何联系?C.颈联巧借“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地名,一语双关地把过去和现在联结起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3.走出零丁洋。为让学生有感觉,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这一环节设计两处拓展延伸。A.历史上像文天祥这样有骨气的人很多: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憾恨风波亭;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不胜枚举。B.写出透出铮铮骨气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通过师生的品读和初步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深深地撞击了学生的心灵。
【教学随想】这节课通过反复品读,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更引导学生学会了思维的发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让学生去学会倾听,让学生去思考问题。教会学生把握儒家思想的精髓,自觉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找准诗歌的切入点,进行拓展比较,从文本出发,加强学生的整体参与度。
在这堂课里,基本实现了通过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理应放在熟读和诵读上,放在对诗人爱国情怀的体味上。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增强体验,增长领悟,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