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相聚 神不外散
2015-05-30凌志珲
凌志珲
As the highest art form of Chinese calligraphy, cursive script is a well integration with abstraction and art which is very difficult to master and appreciate. When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cursive script, we must experience three levels, understanding, feeling the hidden spiritual connotations and tasting the aesthetic images of calligraphers.
草书作为中国书法的最高艺术形态,是一种相当抽象与艺术的凝结。因此,要认识草书、了解草书、欣赏草书,就必须对中国书法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应该说,从中国汉字成熟之日起,中国书法就伴随其而产生。但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文字书写艺术之所以能够称其为“书法”,是与其特殊的书写内容——汉字和特殊的书写工具——软笔(毛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所以,要考量中国的书法艺术,特别是要试图认知和欣赏中国的草书艺术,首先必须对产生和承载这一艺术的特殊工具和文字载体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即所谓“因形见义”,直接模拟所要表达的客观世界,将其浓缩、抽象成简单的线条符号,即我们所说的“象形字”。进而继续通过所谓指事、象形、会意、假借、转注、形声等造字六法使汉字逐渐成熟丰富。因此汉字从古到今,就是一个象形意味在不断减少、不断抽象、符号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阶段性成果,就是今天我们面前那些由简化抽象成型的数个汉字符号(不同的偏旁部首)组成的文字。所以在中国书法中,无论真草隶篆行,所书写的都是这种由偏旁部首相互组合而成的中国汉字,它是中国书法的现实载体。
汉字的书写之所以能成为书法艺术,另一方面跟其书写工具——软笔有着莫大的关系。中国的书法是用软笔来进行书写的象形文字,即用毛笔在书写中通过提、按、顿、挫等连续不断的运行而产生圆转、方折、粗细、断续、飞白等等艺术效果。正因为有了这些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文字的书写才能被称为“书法”。早在两千年前,汉代先贤就已经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即:“笔软,则奇怪生焉。”
搞清楚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载体和现实工具,是学习欣赏草书的必要前提。因为,草书只是中国真、草、隶、篆、行等诸多书法艺术形态中的一种而已。
一般意义上的草书指的是今草,我们所说的草书欣赏就是指今草欣赏。事实上,草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最抽象、最高的艺术形态,是最难欣赏和把握的。因为它包含着几个层次的欣赏角度,这几个层次是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
规律
如前所述,中国的汉字是由一个个高度概括抽象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的,而草书更是对这些偏旁部首的进一步抽象与简化。即随着书写速度的不断加快,一些本已是符号的偏旁部首进一步的连绵和简化,进而形成一些更为简洁明快的汉字符号,如三点水旁被一笔带过,简化为一个弧勾;半包围结构被一笔带过,简化为一个半圆;走之旁也被一笔带过,简化为一个向上内弯的弧,等等。因此,草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理解为是由一些简明的草书符号组合而成的汉字。所以要欣赏草书,看懂草书,首先就要会识草,即要知道不同的符号都代表着什么偏旁部首。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结,结构省略,偏旁假借,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绝大多数草书符号都是根据汉字自身的书写规律自然而然约定俗成的。同时,这些草书符号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多对一的关系,可以有很多的偏旁却只对应一个符号。比如讠、氵、亻都可以简化成一个弧勾。正因为草书具有这些有规律的字形和结体,我们在书写或者欣赏草书的时候,才不至于发生混乱,千年以前的作品今天我们仍然能够识别和欣赏得了。那个著名的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最后以至于连自己都不认识写的是啥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气韵
能看懂和认识草书只是草书的第一个层次。中国的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另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能够体现出书写者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心态。所谓“字如其人”。不同人书写出来的作品在气韵上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作品在气韵上也是不一样的。只有这样,书法才会有变化,才有美感。
看气韵的另外一层含义在于,草书作为一种多连绵、少断续的书法艺术形态,其一气呵成、气势贯通的美感,对于观赏者在第一眼欣赏作品时的感受几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气韵流畅的作品,不论字形好坏,单就感受而言,是舒服痛快、酣畅淋漓的。汉代蔡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静止的字要活起来,“势”应来去自然,不可遏止。因此即便有时点画不作连写而整体仍需气脉相贯。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承上引下,意气相聚,神不外散。
章法
所谓章法,是指一幅书法作品在书写之前或书写的同时,对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布局和安排,有意地呈现出一种审美取向。这种刻意的经营与安排,既体现出书写者的审美倾向,又主要靠上下字之间的欹侧斜正、递相映带的变化来在静止的纸上表现一种流动着的动态美。如怀素《自叙帖》和张旭《古诗四首》,皆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但叶子在下落的过程中又是富有规律的,最后形成草书章法的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激情不可抑止。
草书的章法还讲求“虚实相生”。“实”指落墨处的点画,“虚”指点画以外的空白。老子曰:“知白守黑”,在书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太黑则墨气一团,气闷而有窒息感;太白则凋疏空旷,气懈而有松散感。而好的草书作品在章法的处理上,会“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互补互生,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能融为一体,缜密而无间。
综上所述,草书的欣赏基本上就是这三个层次,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欣赏层次是相互交叉的,而且往往是跟人们的欣赏方式有莫大的关系。一般我们欣赏作品首先是看其气韵,观其章法,最后才看其笔法结构是否正确。只有专业人士,才可能会先细细观看草字是否写得正确,偏旁部首是否都对,写的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思想与感受,内容与整体气韵是否相合,等等,那是较高的要求和欣赏层次,对于大众而言并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