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蒋勋读红楼选修课初探

2015-05-30徐英萍

科技资讯 2015年9期
关键词:角度建构实践

徐英萍

摘 要:该文通过研究者开发《红楼梦》选修课的实践经历,从课程内容角度的切入到授课内容的具体构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的调整,来阐释了选修课实施对教材整合和课堂驾驭能力的高要求。由此探讨了选修课的开发路径和实施中的个人得失。

关键词:角度 建构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192-02

1 教师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开设一门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成为了每个在一线教学的老师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我校的选修课实行全员走班,打通年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抢课。这就使每一个老师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1)你的选修课必须有独特的选角和视野,否则面临课程“流拍”。

(2)你的个人魅力必须有一定号召力,否则吸引不到人气。

(3)你的课程评价必须公平公正,这样才能在学生中积攒口碑,保证生源的延续性。

当开课的自主权全权交付在我们手中时,我们既有了一份去掉镣铐后的自由轻松,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两把刷子,只想动动嘴皮子,翻翻书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在自己架构的课程中守住一方天地,必须让这块天地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学生能够在此激扬文字,也能快意人生,更可以心有千千结,绕指万般愁。也就是说,在我们的选修课中,学生必要有所得,才能真正实现选修课设立之初衷——“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 学生阅读现状

作为每周只有两课时的选修,学生是否会对该研究者要上的《红楼梦》感兴趣?为了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数据让该研究者对即将开设的选修课进行合理定位,该研究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在随机抽取的60位同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调查中,该研究者发现,83.4%的同学平日阅读的对象是漫画、玄幻类小说,只有15.6%的同学曾经看过中国的四大名著。而在这15.6%的同学中,又只有4.6%的学生是通过阅读原著来接触名著,其他的同學则是通过影视作品间接触到这些作品。在受调查的人群中,71.3%的同学表示对开设《红楼梦》选修课感兴趣。

从问卷的整理中,该研究者发现学生对古典名著的接触非常有限,所以开设这个方面的选修课,既可以弥补必修教材中篇目太少的缺憾,也能让学生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途径来接触名著,感受经典。大部分学生们愿意亲近《红楼梦》,但阅读时间的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文学名著阅读的兴趣。同时,该研究者也清晰地预感到生源会出现的两极分化:一种是来接受普及教育的,希望在《红楼梦》的课堂中听听故事,让老师来解读红楼梦,接受一点文化熏陶。另一类学生应该是学生中的小众部分,她们应该是真的喜欢《红楼梦》,希望能够在课堂中对《红楼梦》有更深入的了解,在精读中感受《红楼梦》带给她们的无限的美。

3 解读角度的确定

基于学生的阅读现状,该研究者觉得其《红楼梦》选修课应该既要让那些愿意亲近经典的人找到一条通往经典的道路,同时也能够让那些对小说抱有浓厚兴趣的孩子深入文本,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思想的启迪。

一般认为,文本是由作者写成,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由于文本在不同视域范围内的阐释空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文本又有自然文本和教学文本之分。所以要深入解读《红楼梦》,首先必须明确作为教学文本出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视域范围内的《红楼梦》,应该有多维度的关照。

从什么角度来解读《红楼梦》?该研究者不愿其课堂成为一个思想政治课,不想在封建社会的烙印中去控诉黑暗社会的不公;也不想该研究者的课堂成为一个考据课,大观园影射的是什么,秦可卿指的是谁;该研究者不愿自己成为谁谁谁的代言人,周汝昌先生是怎么说的,刘心武先生是如何解读,当然,仅凭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上岗,那显然更不理智。集大家之所长,切入一个适切的角度,也许才是该研究者要讲述《红楼梦》的最重要的开始。

选择蒋勋先生的《蒋勋说<红楼梦>》作为该研究者的选修课的教参,有以下几点考量。

(1)视点多元,用悲悯之情体味人情冷暖

蒋勋先生学识背景丰富,儒雅之中尽显君子之风。《蒋勋说<红楼梦>》中,蒋先生用美学的角度,给我们阅读《红楼梦》一种不同于红学大家们的别样视角。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作为解读对象的文本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在阅读行为发生之前文本本身并不存在独立的意义,而是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中,有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进行补充,进而使作品的意义由潜在的存在变成一种现实的存在。蒋勋在实现文本的解读中,实现了多元视点的交叉融合:

叙述者的视点——贯穿全文“通灵宝玉”,如何串起四大家族的悲欢离合

人物视点——贾宝玉所串起的爱情线索与王熙凤所串起的家族兴衰

情节视点——送宫花中各式人物的登场

读者专设视点——对赵姨娘的解读,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正是视点的多元变化,使蒋先生的整个解读的过程非常的丰富,使我们对文本的认知,也有了更多的触角。蒋勋在讲述中情感之细腻,学识之丰富,涵养之深厚,使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纸卷中流露出的脉脉温情。蒋勋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中自由穿梭,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经典之魅力是可以关照我们现在的生活,让我们在现世找到诗意的栖居。

(2)语言富有美感。

蒋先生在文本中各视点的转换,他是在“说”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关照的,因为是“说”,所以《蒋勋说<红楼梦>》的语言并不晦涩,因为有言说的对象,所以蒋先生的《红楼》是一个不断与读者共同对话的过程,在文本中,你不会觉得是一个学富五车之人在不断给你掉书袋,而象是一个智慧温润的长者,在清茶淡香中,娓娓叙述他的阅读之感。需要参悟的,是我们内心对作品的认知,对作品情感的共鸣。

(3)与青年读者的距离。

蒋勋说,《红楼梦》是一份特殊的回忆,是青少年时期的一段私密感情记忆,所以他说,《红楼梦》是写给青少年的书,无论是那些处在青春期的小说中的主人公,还是那些和主人公们朝夕相处的各色人物。大观园是一个秘密的青春王国,,而梦游中的梦境,便是青春成长孤独中的独特追寻。这样的解读,会让这些与《红楼梦》有着些许代沟的学生们产生一种契合心理年龄的亲切感,他们会摆脱“封建社会”这个固有思维下对作品的考量,而更用一种人性的观点,去参照作品本身的思想性。

所以,该研究者最后将其选修课命名为“跟着蒋勋读红楼”,跟着一个人,去读这篇作品中的悲欢离合,但这“跟”,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要学会一种阅读的方式,感受一种阅读的情怀,体会一种阅读的心性,参悟一种阅读的哲学。

4 结构的构建

《蒋勋说<红楼梦>》共有八本书,蒋勋是一回回的细细读来的。有了解说角度的定位,接下来就应该是如何对这八本资料作“二次开发”了。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使用教材,我们应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度的增删、调整和加工,要结合教材开发其他教学资料,设置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满足课程目标与学生学习的需求。

根据对《红楼梦》以及《蒋勋说<红楼梦>》的阅读后的感受,我将自己要讲授的部分整合成了以下这个框架:

青春王国的缔造者——一个孤独的“王者”

青春王国的隐喻

1、名的故事

2、神话的世界

3、太虚幻境

青春王国的情感世界

1、爱情

2、亲情

3、友情

红楼梦中的生活哲学

1、强者制胜

2、真情的感悟

3、政治的哲学

4、礼教的叛逆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比较阅读

框架的搭建只是一个形,但血肉丰满还是一个艰辛地架构过程。只能说上课有了纲,心中无了坎,而上路后是坦途还是逆境。心中还是有未知的忐忑。

5 實践出真知

不得不说,无知者无畏,当我凭着满腔热情投入到课堂后,我才发现授课的准备远比想象中复杂。

5.1 课前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保证上课的质量,我与图书馆联系,准备好30本人民出版社的《红楼梦》原著,并且在授课教室统一存放。保证课堂必要的教材准备。

5.2 课型选择

在准备授课内容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选修课是两节课连上的,而且是一周一次。所以课程的内容必须是连贯中有一定的独立性,否则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将两周课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而且因为是连堂课,内容必须有起伏,能够足够吸引学生,同时授课的方式要避免单一,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感。所以用专题的形式来授课,成为了真正上课后的最合适的授课方式。

5.3 授课过程的反馈

5.3.1 教学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活动要合理安排

为了能够让课程更能“有的放矢”,不要让课堂成为我个人的“百家讲坛”我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例:专题“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1)谐音法、引文法、谶语法、影射法在文中的运用

谐音法:从人名中看各家奥妙

影射法:晴雯与黛玉的关系

谶语法:一语成谶在红楼中的显现

重点讲述十二钗的判词。

(2)学生活动

同学们分章节阅读,然后以表格形式来展现,你所读章节中的几种方法的运用,要有具体实例

(3)研读一个人物——真应怜

a.找出英莲有关的章节

b.作者埋线的巧妙之处

c.如何将人物融入到故事之中

写作:学会埋线的艺术

在具体的课程中,我发现教学目的还是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不能让课堂成为一个即兴演讲的场所,毕竟两节选修,对学生们而言也是非常宝贵的时间。所以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更能学有所用,对提升他们综合的语文素养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5.3.2 教学内容应有动态的调整,应根据学生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在上课几周后,同学们与我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于是他们主动提出要我讲讲《红楼梦》中的情。我把蒋勋先生对《红楼梦》讲解的“情”,理出几条主线:

(1)对人生关照的悲悯之情

(2)对人生挚爱的欢喜之情

(3)对人生参悟的超脱之情

在人生关照的悲悯之情中,我重点讲了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和他创作中所流露出的悲悯情怀。由此延伸来讲了讲“知人论世”的研读方法在阅读作品中的重要性。

在人生挚爱的欢喜之情中我根据学生们所处的青春期的特点,谈了谈爱情的重要性,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中审视爱情在古今中外名著中为何会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在晴雯、袭人、林黛玉、薛宝钗、妙玉等人在爱上的不同表达,讲述了爱的本质与爱的方式。蒋勋先生更有意思地是讲述了青春期中小女孩吃醋时的细微表现和细腻情感,不仅使学生学习了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到了学会爱比放手爱更重要。

在对人生参悟的超脱之情中,我从蒋勋先生屡次谈到的作品中儒释道的融合,带学生共同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出世入世的命题,“君子所以教者五,有为时雨化之者”,由贾雨村注定要走上的是儒家的入世之途来阐释。佛家的因果之论,也在“还”字的引领中,由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在前世今生的轮回中,阐释出动人的东方哲学。中国人强调凡事要讲究“情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理。那么在情理之中,我们也能在曹雪芹笔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去觅得因果循环,吟叹万事为空的人生的无奈。

5.3.3 丰富的典故与阅读背景,使学生为文本解读有了更充分的储备

在《红楼梦》的解读中,我还给学生讲了“瘦金体”的创造者赵佶,讲了五十岁遇上杨玉环的唐明皇,讲了有超级洁癖的倪云林,讲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讲了薛涛笺的由来。红楼梦中人总是在某些不经意中,有着这些红楼之外的人物的某种风骨。这些都在告诉学生,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身的不足,于是越会用一种谦卑的姿态去面对眼前的作品,面对往后的人生。所以小说中的某个人,是现实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人组成的,典型的艺术形象,会让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共鸣。

5.3.4 挖掘文本多样的价值,拓展文本的解读空间。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作为曹雪芹呕心沥血之作,《红楼梦》确有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价值。比如在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国人特有的饮食文化。《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里提及的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几种,名目繁多。在汤、菜、粥、面之余,尚有丰富的茶文化、酒文化记载,真实的反应了18世纪中叶官宦人家的饮食风俗。在做这个专题之前,我本来还以为学生会对此很感兴趣,但从实际的上课效果看,学生虽然热衷于吃,但如何吃和怎样吃,他们却是不感兴趣的。他们已经习惯于“速食”的环境,而慢下脚步来品味“吃”中的乐趣,他们似乎已难于体会。于是我后来又设计了一课,便是“吃的艺术”,从文中人物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吃,到吃的时候玩什么的游戏,来解读审美趣味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与学生平日所玩的“阿巴鲁”游戏比较,说明玩出品味的重要性。课后请学生设计游戏,就有女生用书签的盲对来玩出了一种别样的风雅。

5.3.5 教学策略多样化

(1)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特点。所以在判词的解说中,我给学生们播放了87版《红楼梦》中的以曹雪芹的原词作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画面共同营造的情境中感受人物命运的波澜。同时,在课后的小组合作中,我也鼓励学生运用网络媒体,搜集资料,建立学习QQ工作组,安排谈论主题和报告的各项工作的统筹。

(2)探究讨论。上这门选修课的时候,正值《来自星星的你》热播,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关于穿越的主题“如果灵魂飞离,进入大观园你最想附体何人?”于是有人说要成贾宝玉,想体会女儿国的别样风情。有人说要成林黛玉,成就自己才女夢想。有人说要做贾政,体会一下家长制的威严。于是我给大家一个写作的要求,运用想象,设计情节,找到“古代那个我”。

(3)合作学习的开展。合作学习是贯穿选修课开展始终的,前期的阅读准备,阅读中的信息的检索,主题报告的筹备,都离不开合作学习。特别是最后的成果汇报中,小组成员更是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小组特色:两人一组的合作探究中,有两男孩对红楼发型头头是道,并要求女生上台,自己扎头示范的。有高二女孩用她们丰富的阅读功底,探讨红楼丫鬟的,高一的女生稍显青涩,她们有的讲金陵十二衩中的人物,有的研究起了红楼中独特的色彩。每个小组都有着鲜明的风格。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学会了好好读《红楼》,都已经在蒋勋先生的启迪中,学会用一颗善感的心,去用心体会一部作品的美。

6 得失备忘录

(1)激发了学生看古典小说的热情。

通过这门选修课的开设,消除了学生们对大部头的书本的恐惧心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开了他们的求知欲。由于是三个年级打通授课,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了很好的感情,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2)学生的评价还稍显单一

选修课的评价应体现出差异化和个性化,但是以课题报告形式呈现,虽然是学生和我共同打分,但还是会出现主观的不公正性,所以评价的元素应更具多样性。

和学生共同走过的这一程,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是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个体。相信经过这一轮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我一定能在选修课开发的道路上,走出属于我的个性道路。一起走一段青春的阅读之旅,满溢的是情感的温润和思想的丰盈。

参考文献

[1] 李大博,王晓羽.语文教学视域下《红楼梦》阐释空间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3.

[2] 刘尚源.〈红楼们〉选修课的启示[J].语文月刊,2012(7).

[3] 肖玲玲.蒋勋:“红楼”里的青春与孤独[J].跟着名家学语文,2012(4).

猜你喜欢

角度建构实践
神奇的角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建构游戏玩不够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