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农书研究综述

2015-05-30莫鹏燕

出版广角 2015年9期

【摘要】中国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步、持续发展, 主要得益于在农业生产上有一个先进、丰富、完备的技术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载体就是中国农书。农书为官府提供了农政思想参考,为百姓提供了生产技术参考,对中国传统农业起到了指航引路和加快发展的作用。关于农书研究综述,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从农学视角进行总结,本文则是将各个学科关于中国古代农书的研究进行总结,并且提出了从编辑学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农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农书;编撰;注释;辑佚

【作者单位】莫鹏燕,河南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农书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1312),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中国古代农书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5-QN-370)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传统农学的载体——古代农书,是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洪荒远古时代,原始农业生产知识靠人们世代言传身教而流传。到战国时期,终于出现了最早的农学著作。自《汉书·艺文志》始,中国历代公私图书目录都设有“农家”一类。农书目录作为独立专业目录出现则是近六七十年的事。从战国到清末鸦片战争(1840年)前后两千多年中,中国的农书以数量多、内容丰富深刻著称于世。根据王毓瑚编著的《中国农学书录》统计,中国古代农书有500余种;日本天野元之助著的《中国古农书考》统计,中国古代农书有300余种;1995年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研究成果,列了一份《中国古代农书》详细书目,古农书共计705种。

纵观近代以来对古代农书的研究不难发现,其研究视角基本上是在农学、农史方面,出现了如万国鼎、石声汉、王毓瑚、夏纬瑛、胡道静、缪启愉、马宗申等对中国古代农书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社会学、校勘学、文献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不多,编辑学方面就更显薄弱,但实际上农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所蕴含的编辑学研究价值并不比其他学科逊色。具体来说,现阶段有关中国古代农书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从农学、农史方面研究中国古代农书

1.中国古代农书的整体性分析与研究

刘毓瑔发表在《读书月报》中的《我国古代的农书》一文中简要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农书及其价值。彭世奖发表在《中国农史》中的《略论中国古代农书》一文,把中国古代农书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初创时期、在北方发展时期、向南方普及时期、从高峰走向衰落时期四个发展阶段, 并论述了中国古代农书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历程和规律,分析类型,探讨特色,介绍整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今后的整理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特定历史阶段的农书整体性研究

闵宗殿、李三谋在《古今农业》中的《明清农书概述》一文中简要分析了这一时期出现的农书数量, 以及这些农书对当时中国农业产生的影响。邱志诚在《中国农史》中的《宋代农书考论》一文中指出:宋代农书达140 多种,内容涵盖气象、农具、水利、粮食及经济作物、园艺、蚕桑、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各个方面,并且分析认为,宋代农书数量激增既是宋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也是其表现。宋代农书作者社会身份差异较大且以官员为主。

3.单篇文献写作背景、技术内容等方面的分析

万国鼎在《南京农学院学报》中的《齐民要术所记农业技术及其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地位》一文中简要介绍了作者贾思勰的生平、写作的方法、整本书的纲目,然后从农业技术层面如土壤肥料、耕作制度与作物轮栽、作物品种与选种育种、作物播种法、园艺等几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了分析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4.同一类型农书的整体性分析

王晓燕在《安徽农业科学》中的《古代月令体农书渊源考》一文结合月令体农书的概念,针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月令体农书逐一剖析比较,找出其特点,不仅利于了解月令体农书对传统农业发展的影响,而且有助于为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从目录学、语言学、校勘学等方面研究中国古代农书

1.从目录学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农书

袁新芳在《安徽农业科学》中的《古代农书目录学渊源考》一文结合历代目录学家对古代农书编目的认识、官修史志书目子部农家类著录的演变轨迹,以及现代农书与古代农书的整理情况,指出作为子部的二级类目农家类不仅需要细分子目、详加著录,更需要专科目录,从而既符合目录学的历史发展趋势,又能够为后人搜求、研究古代农学文献提供大量珍贵的资料。

2.从语言学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农书

曾令香的博士论文《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分析认为:元代三大农书《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反映了元代及元以前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状况,是语言研究的重要语料。这篇论文以元代三大农书为语料,力图通过对其中农业词汇的研究,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追溯其历时发展演变,勾勒出汉语农业词汇系统的基本面貌。

3.从校勘学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农书

李凌杰在《农业考古》中的《中国古代农书校勘考略》一文,从校勘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历代专家学者对古代五大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的注释、校注、今释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归纳。

专家学者对古农书的校勘,为后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精确、翔实的材料,有力地推动了后世考订和辑佚农业古籍资料,有利于中国传统农学的持续、健康、深入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对古农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

三、从编辑学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农书

1.古代农书编辑个案研究

胡行华在《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中的《经学方法与古代农书的编纂——以〈齐民要术〉为例》一文,对《齐民要术》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这篇文章认为,作为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力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它的研究方法深受传统儒家经学方法的影响,其采用的“采捃经传和验之行事”的方法同儒家的经学方法——既崇尚经典又重视实际考证是一致的。陆宜新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齐民要术〉的编撰特色》一文,从内容分类、内容语言、文献收集、文献征引注释、编撰方法、编撰目的、编撰态度等编辑学视角进行研究,认为古代科技农书《齐民要术》归类细致合理,叙述通俗易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编写方法详略得当,其成就在农书编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特定历史阶段的农书编撰研究

袁定坤的博士论文《明清科技图书编撰出版研究》中的第二章第二节探讨了明清农学图书的编撰出版。文中指出了以《农政全书》为代表的明清农学图书的编撰出版开始摆脱传统农书陈陈相因的模式,从内容上突破“精耕细作”的母题,注入了近代农学的新思想、新技术以及农学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但该论文对古代农书的编辑情况只限于农书概况介绍,相关的编辑体例、编辑宗旨、文献征引、注释等编辑学内容则很少涉猎。

3.古代农书编者思想的个案研究

金薇薇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中的文章《试论陈子龙的编辑思想及文化传承》介绍了陈子龙主编的《皇明经世文编》和《农政全书》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灿烂的瑰宝,从“经世致用”“实业救国”的报国理想中反映出陈子龙的编辑思想、编辑方法,反映了陈子龙对历史文献和科学研究的尊重,以编辑主体学者化与政治化合二为一的角色特征实现了对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4.从编辑学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农书的意义

纵观中国古代农书的研究,笔者认为:(1)万国鼎、石声汉、王毓瑚、夏纬瑛、胡道静、缪启愉、马宗申等卓有贡献的农业领域学者和近年来致力于农书研究的新专家学者的大量农书研究成果和农书的校注、辑佚、注释成果,为笔者从编辑学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农书提供了大量丰富、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2)其他学科从新的视角对古代农书展开的研究,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借鉴。(3)从编辑学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农书是一个新的领域。仅有的几篇论文,只是农书个案编辑研究和明清阶段农书编辑的概况介绍。从编辑思想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农书,只有一篇关于古代农书编者的编辑思想个案研究,基本上是空白。但实际上,农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不比其他学科逊色,对古代农书的编辑宗旨、编辑体裁、文献收集、文献征引、内容编排、语言特色、图文结构等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传承古代优秀的农业图书文化成果,而且有利于指导现代农业图书的编辑工作。以古代农书为基点,将整个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农书的编辑实践活动进行整体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实践价值。

[1]彭世奖. 略论中国古代农书[J].中国农史,1993,12(2):98.

[2]熊帝兵. 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2010.

[3]刘毓瑔.  我国古代的农书[J]. 读书月报,1956(9):27-29.

[4]彭世奖. 略论中国古代农书[J]. 中国农史,1993,12(2):93.

[5]闵宗殿,李三谋. 明清农书概述[J]. 古今农业,2004(2):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