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领衔热议传染病

2015-05-30

中老年健康 2015年9期
关键词:艾滋病传染病救援

预防传染病要学会自我保护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静晨

过去人们曾普遍认为,传染病不再对人类健康构成大的威胁。然而,不时新出现的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流行,一次次为人类敲响警钟。肺结核、性病等过去已控制的传染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及虫媒传染病(如由蚊子叮咬导致的疟疾),呈高发态势。其实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作为世界卫生日的主题,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传染病的普遍关注。特别是突发SARS(非典型肺炎)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人们更加意识到:必须重视对传染病的防范,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那样才能真正维护好健康。

从我个人来说,由于长期从事国际救援医疗事业,对灾情发生后传染病的流行印象尤深。我们经常提醒救援医疗队工作人员:要加强预防传染性疾病,学会自我保护和防范。工作中,救援医疗人员一般都要戴好口罩、手套等,充分做好防护。灾情中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饮水和食物污染。为了避免摄入不洁的水和食物,救援工作人员必须得靠自带的水和干粮来维持日常的消耗。很多传染病都是“病从口入”,所以这一关必须把好,不能马虎。其实,这些措施都是预防传染病的通用常识,对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传染性疾病也同样有效、管用。

传染病也是生活行为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陇德

现在经济全球化,交通便利,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传染病流行没有了国界,因此要特别加强对传染病的防范。不过,不管是传染病、慢性病,还是地方病,基本上都是生活行为病。生活行为病的预防要靠自己、要靠每个人。很简单的行为,比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多开窗通风,就能预防不少疾病。很多人不懂得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平时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广泛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如果大多数群众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一旦出现症状,主动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不但有利于本人尽快康复,也可避免把疾病传染给别人。

另外,公众对部分传染病还持有一定偏见,比如艾滋病。偏见来自于不正确的认识。大家学习和掌握了传染病防治知识,就能正确看待疾病,从而为传染病患者,包括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力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对有效控制好这类疾病意义重大。

科学看待,不恐慌、不漠视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缪晓辉

近些年突发的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或SARS)和甲型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导致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恐慌和重大经济损失。在民众看来,传染病似乎越来越多,并越来越严重了,对此我们要有客观和科学的认识。

首先,传染病的病种的确增加了,比如艾滋病、“非典”、EV71病毒所致手足口病,出血性肠炎等“新发传染病”。在这些传染病当中,有些早就存在,现在才被发现;有些是原来不存在,现在才出现。除了少数几种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外,其他如“非典”和“甲流”等,一经发现和流行,很快就被控制。

其次,全球传染病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天花已经被消灭,菌痢、伤寒、乙脑、流脑等不再成为常见病,霍乱也不再大流行。传染病防控的成功得益于:①对传染病的群防群控措施的不断加强;②各级政府和医疗部门高度重视,防控措施得力,即使在出现严重自然灾害时(比如汶川大地震)也少有传染病大流行;③医学科技高度发展,预警系统不断完善,新的诊疗技术不断问世,发现、预防、诊断和治疗传染病及时、高效和准确;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卫生习惯改变,防御传染病的能力普遍提高。

最后,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活行为方式的不良是诱发或加重新发传染病的重要因素。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大治理力度,还需要广大民众积极配合和支持。对待各种传染病,既不要恐慌,又不可漠视。要从我做起,要勇于承担起保护社会、保护环境、保护他人和最终保护自己的责任。

猜你喜欢

艾滋病传染病救援
《传染病信息》简介
紧急救援
传染病的预防
《 世界艾滋病日》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3D打印大救援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