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015-05-30马云飞
马云飞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成为我们教师的重要职责。
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情境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和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适当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复习课中我让学生玩“闯关”的游戏:森林之王把森林里的许多动物都抓住关了起来,我们要去“营救”他们,在“营救”过程中,学生们只有闯过一道道难关,才可以“营救”成功。每一道难关都是他们要复习的知识点,学生们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游戏中复习知识,不需要教师的提示,孩子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快乐的学习。“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知识”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的要求出发,用绘画、唱歌、表演、采访等实践活动来增强自主学习的热情。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尽情让学生“乐”。如果把有待扩展,有待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多种多样的课本剧,不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打消书面语言的固有束缚,学生能酣畅淋漓地发挥,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进行梳理的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还经常用“采访”的方法。在课文结束前,我让学生介绍自己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对介绍的同学进行采访,访问他们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搭设快乐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命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老师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并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性特长,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課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学生亲手做一做,亲身体验一下,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在教学中要利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教学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用欣赏的眼看待每一个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优点,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赞扬。可以以激励性的语言、动作、多样的激励标志、有趣的图案、有意义的奖赏等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想学。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的自制力差,上课做小动作是常有的事,如果老师批评他,其他同学会不以为然,甚至有的同学会因此而分散了注意力,而教师如果以表扬某个同学来提醒那个同学,其他同学会做得更好,这就是语言激励的作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