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2015-05-30李甜洁陈昆鹏杨静
李甜洁 陈昆鹏 杨静
摘 要: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实行可以避免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虽然我国的公众参与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机制,必将促使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对策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106-01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制度,而公众参与则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项目建设前期,通过信息公开、意见调查和公眾咨询等方式,在建设项目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双向交流,使公民能够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和实施过程,其目的是维护公众合法的环境权益,提高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现潜在环境问题,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1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公众参与作为一种协调工程建设和社会影响的手段,在环境影响评价评工作中弥补了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虽然当地群众不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但是对当地的地质条件和环境资源尤其了解,他们的加入可以大大提高评价团队的实力,能使环评机构在项目建设的预测与分析更加理性和完善,有利于制定出最合理的环保措施。
1.2 有利于提高公众对项目决策的认同
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介入能够促进项目建设主管单位与当地群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内容公示、问卷调查、座谈会和听证会等一系列的方式,可以帮助公众对项目的了解,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决策更多反映公众的意愿是公众参与的基本出发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并不是说公众参与度越高,最后的决策就越正确合理。但是它可以确保公众意愿能得以反映,从而使决策更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1.3 有利于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的效率
公众参与可以让当地群众全面地了解项目建设的情况,可以及时发现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尽早加以改进和修正。公众对于项目建设的日常监督可以弥补因常规监测和管理因成本太高而引起的疏漏,对于有问题的决策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从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的效率。
1.4 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得到体现和表达。通过这种亲身参与,可以让公众对环境从本能、自发的关注转变为主动、自觉的参与。在评价过程中,吸收了公众利益的评价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公众参与的思想体现了社会对每个个体的尊重,有利于环境法的普及和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2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公开缺乏客观性和充分性
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公众参与,而环境信息公开则是公众参与的前提。虽然《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规定了信息公开的基本内容,但在实际操作时仍有诸多问题。比如项目基本情况介绍不详细,只是简单描述项目工程的规模和内容,对于项目所涉及到的污染情况却不能明确详细地向公众传递。
2.2 公众的参与意识淡薄
积极参与环境监督管理,对环境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公民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公众认为保护环境仅仅是政府或者企业的责任,对公众参与漠不关心,只要是影响不到自己,就不积极参与,多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更有甚者干脆回避了之。还有的公众认为自己人微言轻,既然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对于项目的决策无济于事,还不如不说,强烈缺乏对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些公众只关心在项目建设中自身的利益,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诉求,即使项目建设方提出合理要求,也采取抵制态度。这种缺陷和不足也正反映出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亟待提高。
2.3 缺乏对公众意见的分析与采纳
目前,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往往是把公众参与当作陪衬。大多数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撰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时,只是将公众意见简单统计,并不进行深入分析,公众的合理化建议根本不予采纳。很多公众觉得自己费了好多精力认真完成的反馈意见对于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他们认为公众参与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从而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受挫。还有些环评机构担心反对意见会使项目马上受阻,因而把反对意见统统删掉,仅保留对项目建设有利的意见。因此,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根本无法发挥。
3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对策
3.1 完善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制度
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条件,只有让公众及时、准确和全面地了解项目建设的全部信息,公众参与才能有效展开。从法律上看,要对《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进行完善和调整,使其成为成熟的法律制度。具体来说,一是信息公开应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阶段,从环评开始阶段,环评进行阶段到环评审批阶段。二是采取多样的信息发布渠道,比如发布公告、报纸、 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三是信息公开的内容要全面,比如项目建设的名称及概要,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以及主要的预防措施,受理的环评文件的简要信息和审批结果等。
3.2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调控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因素,它包括环境知识、环境观念以及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环境行为的理解。公众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环境意识, 才会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其意见也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是推行环境教育改革,提高公民整体素质。要将环境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从中小学生开始抓起,让环境保护意识从小就深入人心,并积极开展实践,增强环境意识,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宣传环境知识。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和广播等媒体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帮助公众掌握环保知识,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林萍.浅析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海峡科学,2007(6).
[2] 白雁冰.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作用及存在问题分析[J].科技资讯,2011(30).
[3] 马彪.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出现的问题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