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汗的老宅
2015-05-30王造梁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9期
王造梁
老宅是爷爷在清朝末期修建的,爷爷是地主,房子盖得很大,两条长长的巷子连接着东西厢房,两个极为宽敞的堂前中间隔着一个天井,天井由青石板铺就,左上角有一口泉眼,女人们就用泉眼的水,在青石板上洗衣浆被,捣芒捶衣的声音响彻整个大宅。
宅子传到父亲手中时,只剩了西厢房。我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看不了天气预报,但是妈妈总能准确预测到暴雨的来临。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妈妈的预测秘诀,那就是老宅的墙壁,如果冒出巨大的“汗珠”,肯定会下暴雨;如果只是沁出一点湿润,就会下小雨;干干爽爽的就是大晴天。知道这个秘诀以后,我上学之前都会摸摸墙壁,再决定带不带雨伞,从来没失误过。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深山,许多人家都盖起了新房,但是我们家坚持住在老宅子里。爸爸说,新房的质量不一定比得上我们的老宅。爷爷建这大宅的时候是花费了一番心血的,除了门面处用的是老砖,其他几面墙都是土质。在很远的山上精挑细选出黏性强的红泥土,长工们一担担挑下山来,再用糯米熬成粥,充当黏合剂与红泥搅拌,垒砌无比坚固的墙。房子建成后,墙壁内外再刷上厚厚一层桐油,不但不惧风霜雨雪,而且冬暖夏凉。
后来,我们兄弟姐妹读书,家人都搬离了老宅来到县城。在我读大四的那年,家里来电话说,老宅垮了。当时,我脑子嗡地一下,就像一个最要好的老朋友突然离去,没有预兆,没有告别。匆匆挂掉电话后,我躲进被子抽泣了好久。
长久没人居住,瓦漏失修,我亲眼见到了剩下的断壁残墙。再后来,找不到老宅存在的丝毫痕迹。
梦里,我摸着那熟悉的土墙,满手汗珠;醒来,满手泪水。
责任编辑院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