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5-05-30曹暄
曹暄
摘 要:年轻的一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浓厚坚实的现代化科学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优秀心理素质,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探索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及其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年轻的一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浓厚坚实的现代化科学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优秀心理素质,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从大学生自身来看,他们正处于情绪起伏波动较大的时期,也是心理矛盾和问题的易发期的高发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多思、敏感又自尊,他们渴望别人能理解他们,但他们自己并不愿袒露自己;他们渴望自立、自主,但又缺乏自立、自主的能力。在这一时期,学习压力大,生活环境突变,自我认知失调,自我评价失当,人际关系紧张,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恋爱、家庭关系等等都可能引起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是社会原因或者说是教育的失误,其实质是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所产生影响的合力的偏差。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随着改革的推进,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失误”和缺陷也越来越显示出来。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体现在生活上,家长们认为自己过去吃了不少苦,失去的太多,希望在孩子身上多补偿一些,因而对孩子过于溺爱、娇宠,百依百顺。不仅城市中独生子女的父母是这样,广大农民也是如此,他们一生操劳为的是给孩子垒窝筑巢,他们辛苦一世讓子女坐享其成。二是反映在孩子的学业上,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整个社会普遍尊重知识的今天,家长们迫切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孩子们从小受到父母如此这般的摆布,逐渐养成了依赖思想,遇事缺乏主见,在困难面前缺少勇气的懦弱、自私心理。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误区。较长时期以来,高等教育工作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一是在贯彻教育方针方面,把“体”仅仅看成是躯体的健康,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二是在学生的发展方面,片面强调共同进步,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片面强调集体之间的竞争,忽视了个人之间的竞争,在“不让一个同学掉队”的口号下抑制了少数“尖子”的发展。三是在学生道德评价方面,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大学生进了学校门就是学校的人,一切服从安排,一切有人管着,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求上进,安于现状的懒惰心理。四是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教师不接触社会、脱离实际,按照理想化的概念向学生灌输。大学生走出校门,在五彩缤纷的市场经济、激烈竞争面前,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缺乏敢想敢干的胆略,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高分低能”正是这种教育体制弊端的生动写照。
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成为世界巨人,不仅有赖于物质文明,强大的国力,更有赖于精神文明,坚强的接班人的培养。
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体健康,具有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的能力;二是心理健康,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是指既无躯体疾病又无心理疾病,这就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懂得理想作为信仰、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美好的,但理想的实现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使他们懂得,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就是不断地认识困难和战胜困难。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社会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受挫的机会也会增多。要使学生懂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实际上是人格力量的竞争,只有敢于竞争、勇于拼搏,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三是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公共事业,在作出满足自己个人需要的决定时做到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以至于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都全盘考虑,并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作,应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创造一种促使大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