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抄手端石砚

2015-05-30朱曙光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图说

朱曙光

砚规格:砚面长16.2厘米,宽11.1厘米, 砚底长15.9厘米,宽9.8厘米,砚高5.4厘米。

砚作淌池抄手形,砚首砚尾稍向下沉,砚面饱满,略呈弧形。砚四侧自上而下稍内敛。砚尾部有一石眼,眼色略黄,眼中有睛,睛作棕红色。砚背留有眼柱二,其一柱顶有眼,眼色、眼形与砚面眼相似但略大。砚两足挺而壁薄,整体风格具有五代箕形砚向北宋太史砚过渡时的特征。整砚无论是制作还是打磨都非常精细,砚体隐隐泛出一层玻璃光泽。玩赏这方古砚,在激赏其气度的恢宏、砚材的纯净、工艺的精致之余,也还有一些待解之惑。

一是这方砚的眼应称为什么眼?

我请教过众多砚友,大家也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米芾《砚史》中有“端州岩石”一节,为表述简洁,试将其中论“眼”部分概括一下:“下岩鸜鹆眼圆碧,晕多;上岩眼黄差,不圆而青,色淡;半边岩眼大如卵。有瞎眼者,中是白点;死眼者,黑点而晕细;翳眼者,或青或黑,横乱其眼,又多青不成眼,圆点横长青间道如松木纹。”按图索骥,此砚上的眼均对不上。

由于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各类砚的专著上对于眼的描述仅限于文字,当时的著书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见识、理解甚至个人喜好进行描述,在相隔近千年今天的人读来,有时简直不知所云,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更何况后世还有一些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张冠李戴、指鹿为马。这在如今售砚的商店、网店里,在新出的各类藏砚集子中时有见到。其实这个现象由来已久,从历代流传下来的带铭文的古砚中,我们常见到古人也常常是眼必称“鸜鹆”“活眼”,哪怕有时在砚上只是一个绿点或黄斑。

二是砚背的眼柱之寓意是什么?

砚背眼柱底部环绕有纹饰,让我感觉柱子如中流砥柱从水中擎起,四周云水翻腾。萧高洪先生在《新见唐宋古砚图说》中称为“风火轮”(详见该书第62页),不知是否有依据。

三是眼柱由上而下逐渐变细,这种留柱做法与上下一般粗细的可否可作这类砚的断代依据?

在《新见唐宋古砚图说》一书第58页中,萧先生认为“宋代留眼柱时,柱石均从上而下由粗逐渐变细,与宋砚造型上阔下狭是一致的,而明清的眼柱均为上下粗细一致,这也是区别有眼柱之端砚时代的一种依据”。目前晴雨楼正在收集资料,看实物是否能支持或推翻这个说法。

玩赏古砚,总有许多难解之谜在等待我们去解析,这也是古砚魅力之一。

猜你喜欢

图说
图说党建
图说天下
图说党建
图说天下
图说天下
图说反腐
图说
图说反腐
图说
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