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创新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5-05-30郭建恒
郭建恒
摘 要: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依托校办企业祁阳阳泰电子厂以及祁阳县工业园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校厂一体,生产与实训一体,能力与素养培养一体,创新和实践了“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途径,为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创业经营型人才培训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其它同类学校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指引和借鉴。
关键词:校中厂;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7-0034-03
1 实施背景
随着沿海产业向内地的转移,我县地处湘西南,毗邻两广,区位优势明显,成为了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地。近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至今,已有包括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富康源电子等公司在内的30多家大、中型电子企业落户祁阳县,年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2011年祁阳县工业园电子产业园被确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子行业已成为主导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但是,目前祁阳县工业园技术工人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是培养电子应用技术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原有的“基础理论+验证性实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教育教学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滞后,重理论、轻实践,部分课程设置还难以跟上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师资队伍与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创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2 主要目标
①建设“校中厂”,为师生提供真实的教学、实习环境。学校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创办祁阳阳泰电子厂,为企业提供来料加工、产品试制和技术推广。
②建设“厂中校”,为学校提供固定的教学实训场地。与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公司长期接纳师生开展和实训。
③创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室、车间一体化”、“生产、实训一体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 工作过程
依托校办企业祁阳阳泰电子厂和合办企业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合作企业,建成真正意义的“校中厂、厂中校”。以“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项目合作和专业建设为纽带,着力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建设思路
3.1 在学校领办企业,建设“校中厂”
2010年8月,学校在学校实训基地开办了祁阳阳泰电子厂,主要生产开关变压器、继电器、机顶盒等电子产品。学校派出田东明等老师领办企业,谢鹏翔等教师参与管理企业,企业无条件接受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通过多年的尝试,这些专业课教师领办的企业,不仅为学校节约了在实训设施设备上的投资,还要上缴利润给学校。更是方便了学生实习实训,还有利于专业课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专业教师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3.2 企业员工反哺,建设“厂中校”
2011年11月,学校与毕业生刘汉平在祁阳县工业园联合开办了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我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提供了下企业锻炼的机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跟踪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前沿,接受行业的新观念,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培养,与此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一线技术专家。
3.3 厂校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利用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优势,设置课程与培训方式,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挂牌、冠名等形式,建立起校企之间密切衔接和稳定的学生顶岗实习平台,除了与校办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外,学校还先后与祁阳县富康源电子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书,“订单式”培养比例达96.1%,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既获得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在“全真实践环境”中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为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创业经营型人才培训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教室与车间一体化”、“生产与实训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学徒一体化”、“能力与素养培养一体化”等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3.4 引入企业评价,实现“课、证、岗”衔接
根据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和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充分利用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构建以课程考试、实训考核、实习鉴定为基础,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支撑,融过程考核、技能考核、职业素养考核于一体和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习+工作”的循环交替和“课程教学、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促进“课、证、岗”的有机衔接,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岗位的无缝对接。
4 条件保障
4.1 政校企合作,共建基地组织机构
成立了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祁阳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如图2所示,制定理事会成员单位遴选机制、工作职责与运行管理流程、定期交流机制和《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同时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顶岗实习管理领导小组。
图2 校企合作理事会机构框架图
4.2 “自办自营”资源可控的校办企业
用于学生生产、实习实训的校办企业祁阳阳泰电子厂和合办企业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该基地2013年入围“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一流的服务团队和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完全能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实训的需要,为实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场地、设备、资金以及技术服务支撑。
4.3 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与企业创新“互兼、互派、互聘、互培”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了与企业联合培养培训师资的机制,并实施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培养对象明确并形成梯队。为实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4.4 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4.4.1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指导学校办学
学校根据企业的用工要求和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设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
4.4.2 校企共同开展文化、学术交流
学校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校企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校举行企业文化、职业指导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企业,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4.3 校企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
校企共同参与指导学校的教研教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评价等工作,将企业的最新案例和成果引入学校,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5 主要成效
5.1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创新和实践了“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实现对学生培养的“量身定制”。同时,学校还派专业教师为企业安装、调试设备,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每年为当地企业轮训员工1 000余人,为企业输送优秀中专毕业生和短期培训学员近千人,有4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在本地对口就业,并吸引往届毕业生1 500多人回乡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由于成绩突出,2011年被永州市市委、市政府授予“校企合作先进典型”荣誉称号。先进的“校中厂、厂中校”建设理念和特色鲜明的“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为其它同类学校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指引和借鉴。2013年3月27号《中国教育报》和2014年11月29日《湘声报》头版以及2015年3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报刊对学校校企联合办学的先进事迹作了全面报道。至今已有来自本省及周边省市等3省区的76所职业学校来我校考察学习先进的校企联合办学经验。
5.2 完善保障机制,服务学校发展
通过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建立了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企业参与、指导学校办学。学校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和人才需求信息,科学设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企业先进技术,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另外,通过重点建设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带动了专业群内以及其它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增强了各专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学校各专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5.3 对接企业岗位,服务学生发展
企业办到学校,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同心圆、零距离”,学生实习、实训不但成本低,而且真正受到了最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学生一毕业就能成为熟练工人甚至技术管理人员,学生成为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学生从见习、实习到顶岗实习全部在企业进行,“企业进校园,上课到车间”,这种模式使教学改革与企业的规范化操作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使“学生”与“工人”两种角色实现“无缝对接”。建设期内,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中,共获市级一等奖15人次,省级三等奖7人次,二等奖11人次,一等奖2人次,国家三等奖1人次。
5.4 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师资平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构建“校中厂、厂中校”建设模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创造了机会,同时也为我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提供了下企业锻炼的机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跟踪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前沿,接受行业的新观念,增强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推动了“双师型”培养。建设期内,该专业教师获得了县级及以上综合性表彰有18人次,个人省级竞赛奖励5人次,市级一等奖以上指导老师奖36人次,市级以上课题4个。
6 结 语
近年来,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在人才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深知,创业路上无止境,发展途中无终极。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企业互利共赢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和效益提升为结合点,以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为平台,以培养适合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新光.依托校中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 贾晶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举措[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
[3] 沈一翃.校企合作机制建设[J].职教论坛,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