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新理念课堂教育教学研究

2015-05-30巩汉涛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育研究高中历史

巩汉涛

【摘 要】价值教育缺失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不灭的记忆、不朽的精神传承,这当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只有把它不懈地传承下去,一个国家才有生命力,一个民族才有希望和未来。历史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是让民族精神得到传承,重塑学生的信仰,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勇于奉献,热爱生活,以阳光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这当中最重要是加强基础教育中的价值教育。本文以高中《抗日战争》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说明如何把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价值教育落实到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理念 教育研究

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观;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新型师生观;树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型评价观。历史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是让民族精神得到传承,重塑学生的信仰,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勇于奉献,热爱生活,以阳光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这当中最重要是加强基础教育中的价值教育。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是论语中的一段,孔子认为信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五四后,共产党的诞生,部分中国人有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信仰的缺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看时下之中国,看中国的青年,他们心中的信仰是什么?理想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奢侈品,他们看重金钱,看重权势,看重名利。少年无信仰,则国无信仰!许许多多奇怪的事情都是病态社会的反应,是不是真的说年轻一代天生堕落了?是不是应该将责任归到年轻人身上?不是!!需要反省的是社会!!!信仰缺失的本质从很大程度上是基础教育中价值教育的缺失造成的。那什么是价值教育呢?

北师大教授石中英认为:价值教育渗透在知识教育活动之中,所关注的不是学生有关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而是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形成、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观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它所关注的不是现在或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问题,而是现在或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式问题。价值教育是一种旨在引导和促进人们反思自身发展方式、原则或方向并不断加以重构的教育。

学校有责任与义务使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价值教育目标具体化,培养中小学生的价值理性,帮助他们树立正当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信念,是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时代学校教育所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价值教育也是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只有将其落实到位,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得以真正与全面的落实。历史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是让民族精神得到传承,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勇于奉献,热爱生活,以阳光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这就必须在课堂教学积极渗透价值教育。本文以高中《抗日战争》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说明如何把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一、坚持主流价值教育,让学生学会在以人为本中生活

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社会事物都是以价值率的大小来决定其生死存亡的。一个政治理论只有体现社会的利益要求,反映群众的政治呼声,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并才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收益。其在现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以民为本,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这当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则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只有有了对人的关怀,才有历史的前行;只有有了对人的尊重,才有社会的和谐。让学生理解:一个政党必须代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具有较大的价值率,才能形成旺盛的生命力,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与爱戴。理解今天党和政府的执政为民理念的科学性,理解当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具有重大意义。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让学生知道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以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坚持人生信仰教育,让学生学会在博大精深中传承

丰子义老师在《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中认为,信仰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爱,对人生的爱,对人类的爱。其本质是对某种终极价值的关怀,即终极关怀,“就其实质、核心来看,终极关怀主要追索的是人生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寻求的是这种意义和价值的实现”。一位作家说得好:“能够激發一颗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而爱国主义教育是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中,无处不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爱国信仰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只有通过教育,信仰才能内化为精神力量,外化为自觉行动,内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革命史教学中,我们需要着重讲解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中华民族倍受欺凌的屈辱历史以及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信仰,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生活。

三、坚持生命价值教育,让学生学会以奉献服务来做事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存在很多生命意识淡薄,不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学生。因此生命教育就显出它的重要性。生命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弥补成长过程中的心灵缺失,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知情意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完人。善待生命,让我们的一生真的有意义而不为名利所累。我们仰慕那些英雄,他们拥有光辉的人生;细细数来,他们是真的善待生命者。《抗日战争》一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日军暴行,在揭示暴行的同时也在让学生珍惜生命,养成以奉献关爱而不是索取争斗的价值取向。

通过以上教育,日本发动战争的动机昭然若揭,同时也还原了历史的真相,揭示了历史事件的本质。生命教育进课堂,以课堂落实生命教育,从课程中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对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教育研究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