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2015-05-30姜月张青
姜月 张青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是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师要提高课堂阅讀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学生阅读的有效。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及学习语文的多项技能。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呢?下面我将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书籍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1、激发阅读积极性。我们要准确把握选择的尺度,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读物。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提倡是亲子共读,引领孩子进入书的世界。进入三年级,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引导学生读好书。2、创设合作阅读的氛围。在学习伙伴间形成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一个共同阅读的气氛,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例如,我们进行课前5分钟的读书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去读,或默读、朗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好伙伴比赛读……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同学,也会被感染了。另外,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善于利用这个学习的阵地,让学生这个的舆论的氛围中进行共同的阅读。3、保证阅读交流的经常性。阅读交流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所以,我们要保证阅读交流的经常性。在阅读实践中,我们的交流活动,既有在全班进行的交流,也有分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发言,或由发言者向其他同学提问,或组织读书演讲比赛,组织读后感征文比赛……让学生主体唱主角,自在地、愉悦地表达读书心得与体会。教师只在交流过程中必要的时候进行简要的、肯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
二、鼓励学生多读,重视阅读积累
多读书,是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让学生多读多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就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从多方面吸收营养,从而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
三、查验阅读效果,推动阅读深入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促进。如果放任自流,效果肯定不好。定期测评可采用读书报告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需,也是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能够从实质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能够为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提供最好的养料,留下最好的回忆。从而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浸润,享受崇高精神的滋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气质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