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涛:青春在泥土里闪光
2015-05-30宋麦玲
宋麦玲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是精卫填海时不懈的追求,是飞蛾扑火时至死不渝的精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但追梦的道路是艰辛的。在这条坎坷泥泞的路上,有多少人能勇敢地走下去?以理想承载自己的梦想,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
宜阳县是一个物阜民丰、地秀人灵的地方。在县城以西30公里处的韩城镇官庄村,有一位被称作“泥人赵”的泥塑家赵宏涛。他出生于当地一个书香家庭。由于受父亲的熏陶,他从小就热爱艺术,尤其对泥塑痴迷。在农村,孩子们是没有玩具的。在漫长的童年时代,他们捏泥巴、抓石子,以此打发寂寥的童年。那时的赵宏涛经常抓一把土用水和成泥,捏小人玩。他捏的小人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赵宏涛的父亲对乡亲们说:“将来宏涛肯定是个搞雕塑的料。”独具慧眼的父亲看出了他的艺术潜力,经常指导他。父亲是他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位导师。
1986年,赵宏涛的艺术天赋被他人生中的又一位伯乐发现。这位伯乐力荐他到西安美院雕塑与国画专业进修学习。这一阶段的学习,为他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年后他学成归来,在宜阳县陶瓷厂做产品造型设计和黑古陶艺术品研究开发工作。这样,他一干就是4年。
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当他一心扑在古陶研制上的时候,宜阳第一陶瓷厂却宣布破产。赵宏涛不得不另谋发展,辗转多地继续他的艺术之路。
“艺术的脚步是沉重而坚定的,若想取得一定的造诣,必须有不怕苦、不言累的决心,有一股子韧劲。”艺术界的一位老前辈对赵宏涛说。2009年,赵宏涛毅然背起行囊,踏上了更为艰辛的北漂之路。这一漂就是10年。
北漂生涯磨炼了赵宏涛坚强的性格,也使他的艺术造诣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北京工作期间,他担任了《铁道游击队》《沙场点兵》等大型电视连续剧的美术设计与制作,赢得了业内的广泛赞誉。然而,赵宏涛并没有止于他现有的成就,而是一心想着家乡。他想在家乡圆自己的艺术之梦,想让乡亲们也能享受艺术的甘甜成果。于是,在2010年,他毅然辞掉了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剧务造型工作,和妻子一起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在这里,他像承载着使命一样,让自己的梦想再次起航。
结束北漂生活回到家乡后,赵宏涛在他的出生地韩城镇官庄村开办了自己的泥塑艺术品加工厂。短短几年时间,他便在业内声名鹊起,从而成就了自己的“泥塑家”之梦。
宜阳独有的黄河泥成了赵宏涛泥塑作品的主要原料。他的创作题材主要以反映农村的乡土文化为主,把农村的一些文化精髓通过泥塑人物造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他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血有肉、风格鲜明,人物表情夸张、衣着朴素,配饰鲜明而有特色。细节的巧妙构思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时代感和地域特色。他的河洛砚作品雕琢细腻、造型精美,让人爱不释手。
为了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作品,赵宏涛会在吃饭、走路时模仿着古人的样子。为了将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刻画得更加传神,他还让工作人员穿上古装扮作古人,让他们睁大眼睛、张大嘴巴,或甩开膀子学着古人跳舞,他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的每一个动作。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怀揣最初的朴实梦想,赵宏涛已是艺有所成。但创业多年来,他并没有因此而赚上很多钱。他的作品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较高赞誉,但却没有随之而声名远扬。文化的发扬光大,靠他一个雕塑艺人、一群雕刻匠人显然不够。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传承与支持。
赵宏涛还有一个梦想,希望未来把他的村子打造成泥塑文化村,让更多的人了解河洛文化。他要做河洛文化的代言人,他要带领乡亲们吃文化饭,让乡亲们靠文化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