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能力描述语研究综述

2015-05-30盛阿楠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9期

盛阿楠

摘 要:目前的口译能力描述仍缺乏统一标准,现存的口译能力描述语仍各有优缺。本文在综述以往口译能力描述述语的同时,还将提出关于口译能力评述的补充性的见解,对口译能力评述理论研究有一定程度的意义。

关键词:口译能力  口译质量  描述语

近年来,关于口译能力描述语的研究方兴未艾,学者分别从不同侧面提出了描述语,各个描述语有其贡献之处但同时仍存在一定的偏颇。

一、口译能力描述语综述

所搜集到的文献中,对于口译能力描述语的阐述主要分为4个方面:译入语文本信息、口译者能力、术语及文体等。

口译的载体是语言,口译能力描述语首先关注语言信息尤其是译入语文本信息。(1)信息完整性:Marrone(1993)提出口译质量包含“信息的完整性”,Moser(1996)提出对口译信息完整性的需求与会议的技术性成正比。(2)信息精确性:Mack & Cattaruzza (1995)提出“精确”对于口译的重要性,Déjean le Féal (1990)指出听者所听到的口译必须和原文具有同样的信息精确度。(3)信息连贯:Blaauw(2009)提出口译能力包括“连贯易理解”。(4)其他:Kopczynski(1994)指出,信息内容重于表达形式。

口译质量取决于口译者的能力。一方面是对语言的掌握程度。Monzó(2005)提出口译专业从事人员应具备一项特征为语言知识;Baigorri-Jalón(2005)提出了口译者应对会议双语灵活熟练掌握;Blaauw (2009)强调了译入语词汇、语法、熟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口译者的口语能力。首先是口语的流利性(Vuorikoski, 1993, 1998);其次是口语表述的清晰性:Stenzl(1983)认为清晰的口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息的不足;再次是口译者的音色与语调:Vuorikoski(1993, 1998)认为高质量的口译应当具有悦耳的口语韵律。

对术语精准性也极其重要。Herbert(1952)提出口译能力与口译质量包含术语的正确翻译,NCSE(州立法院国家中心)的《法庭口译测试:概述》(2012)提出的口译能力评分单位中还包含数字、名称、日期、地点等,它们同术语一样需要精准性,否则将会造成信息的误解,对国际交流形成阻碍。

话题文体也逐渐成为要素之一。Marrone (1993)强调了口译话语的语域等对于口译质量的作用;House (1997)提出翻译质量评价模型(见图一),口译能力描述语包含话语功能及文体等要素。

图一 翻译质量评估模型(House,1997:108)

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其他方面的描述语。Déjean le Féal(1990)认为口译者应对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认知内容有所了解,Chernov(1985)强调话语情景的重要性,Baigorri-Jalón(2005)认为口译者应具有大量话题相关知识。

二、分析与讨论

综上所述可见,口译能力描述语的研究焦点在于口译者能力与行为,是正确且必要的。但是口译并不是单纯的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互动,而涉及三种主体即言者、译者和听者:由此可见,口译的作用是信息传递中介。因此单单从口译者侧面进行研究就存在一定的偏颇。近期的研究开始关注听者的回馈:Snelling(1989)强调译入语必须要以听者为对象且口译评价要考虑听者及其特性,Thiéry(1990)提出对口译者的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口译的]对象是谁”(41)。

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对译者和听者方面,较少有研究从言者方面入手。言者对口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口译的翻译要以言者话语为基础;另一方面听者最终要了解的是言者而不是译者的话语及功能。言者的反馈同样为口译能力描述语的一环:通过口译者的口语是否流利顺畅判断口译者的语言知识能力,通过观察听者的反应判断信息功能是否已基本传达。

然而,口译能力描述语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一定的困难。口译者语言知识能力和术语方面相对客观性更强;译入语文本信息方面也客观性较强,但仍存在不小的主观性:口译的间接性使信息的完整性、精确性存在一定的偏离;口译者口语能力方面则存在更大的主观性,不同人的反馈不尽相同。话语输出、翻译和接受均是人类主观的思维活动,对口译涉及的主体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观性与难度是造成仍无统一的口译能力描述语的原因之一。

三、总结

目前对于口译能力描述语的研究集中在译入语文本信息、口译者能力和术语等方面关注焦点为译者和听者。本文补充了言者反馈作为口译能力描述的可能性。但仍需承认研究仍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难度。因此须从更多层面全方位地深入研究,以期获得较为客观统一的口译能力描述语。

参考文献

[1] Blaauw,Johan.Sourcing and maintaining a pool of suitably skilled interpreters for educational interpreting at a tertiary institution[J].Southern Africa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2009,26(3):301-313.

[2] 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M].Tü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97:108.

[3] Mack,G.&Cattaruzza,L.User Survey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A Means of Learning about Quality and/or Raising some Reasonable Doubts[J].Topics in Interpreting Research,Tommola (ed.),1995:51-68.

[4] Marrone,S.Quality:A Shared Objective[J].The Interpreters Newsletter,1993,5:35-41.

[5] NCSC.Court Interpreter Oral Examination:Overview[P].U.S.,2012,7.

[6] Thiéry,Christopher.The Sense of Situation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J].Interpreting—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Bowen D.&Bowen M.(eds.),1990:40-43.

[7] Vuorikoski,A.-R.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User experience and expectation[J].Translation—the vital link.Processing of the XIIIth World Congress of FIT,1993: 317-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