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辉:“一窗灯火”公益模式燎原全国
2015-05-30邓月花刘小柏
邓月花 刘小柏
未见其人,早闻其名!还没见到黄伟辉之前,记者通过网络搜得有关他的大量资讯,他出版了《激流》、《有梦就去追》、《一窗灯火暖人心》、《大爱》、《—个80后草根的奋斗历程》等10部作品;他让“一窗灯火”拥有自己的主题诗《一窗灯火的爱》,自己的主题曲《爱心世界》;他创办的公益机构“一窗灯火”先后荣获广东省千家公益社团、广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惠州市志愿服务杰出集体、惠州市文化广场活动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他是新加坡电视台推出亚洲社会创业18人中国唯一入选者,他的事迹被制作出30分钟的《薪火之旅》专题节目,在新加坡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故事被改编成为《那窗灯火》全国公映: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他的事迹。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带着这个疑问和好奇,在一个飘雨的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惠州南山诗意的办公室,见到了他本人。35岁的他,由于多年的操劳,显得略微清瘦,在采访过程中始终面带笑容,精神奕奕。这个下午,在与黄伟辉愉快的交流中,记者一步步走进他和他的公益世界。
结缘公益,缘于受他人滴水之恩
时至今日,黄伟辉带领着“一窗灯火”走过了10年,始终专注于青少年服务,帮助无数青少年走出困境,成为青少年社会创业的引领者。说起投身公益,选择投身青少年服务的初衷,黄伟辉表示是缘于自身少年时期受过别人的帮助。
1996年,黄伟辉在博罗湖镇读初三,学习特别刻苦,但缺乏身体锻炼,而且饮食不规律,导致患上慢性肠胃病。长期病痛严重影响到黄伟辉正常的休息,从而发展成神经衰弱。初中毕业时,他就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抑郁症患者,医生看了一位又一位,却丝毫没起色。当时的他无法专心做任何事情,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宛如生活在噩梦里。
或许是命运的眷顾,一次偶然的机会,黄伟辉通过书信向长春心语志愿者协会倾吐生活的烦恼与苦闷,没想到,居然得到该协会一位名为于海波志愿者的回信。于海波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志愿者,身高仅有83厘米,他的信像一缕阳光,一点一点地驱赶黄伟辉内心的阴霾。就在与于海波的一次次书信往来中,黄伟辉慢慢走出封闭的自己,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在摆脱了抑郁的困扰后,黄伟辉发现身边不少同学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生活困扰和心理障碍,于是,他开始尝试用于海波教他的方法,帮助身边的同学走出困境,这让他收获到一份助人的喜悦,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帮助同学摆脱困扰的过程中,黄伟辉针对青少年普遍感到迷惘的心理问题,收集了50个青少年故事写成《激流》,居然成为当时的畅销书!无奈的人生经历和无意识的行为,却带给黄伟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他萌生了投身公益事业的想法。2005年4月,黄伟辉拿出所有的打工积蓄5000元,创办了“一窗灯火”公益组织。从此以后,他用义无反顾的勇气和呕心沥血的付出,为“一窗灯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探索实践。
创新公益发展理念:公益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尽管目前惠州绝大部分自发组成的草根公益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和瓶颈。黄伟辉还是始终坚守最初的公益理念:公益让我们生活更美好,上下求索,寻找新的突破口。
黄伟辉认为,要创办一个公益组织,必须明白三个问题。首先要定位。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组织。他本人从来不认为做公益的人是苦行僧,他很坦然地告诉记者,他做公益一来就是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二来有机会帮助有需要的人过得更好。在他看来,施福比受福更为有福:第二,弄清楚这个组织做什么。他很清晰一窗灯火就是以青少年服务为重点,十年来一直没变过。第三,努力去思考怎么做好,比如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团队打造、品牌培育等等。
在交谈过程中,黄伟辉表示经营公益组织要比做企业更加艰辛。因为做企业,目的就是盈利。盈利是企业的天职,可是社会组织不是企业,不能堂而皇之为盈利,它必须承担起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如何肩负起社会责任并且确保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黄伟辉清醒地意识到,要想把公益做好,不能单纯靠外援,外援只能短时间解决生存问题,可是作为自己热爱的终身事业,要做大,做强,走得更远,必须要强大自己,必须要有“造血”功能。因此,黄伟辉花了大量时间研究香港和西方公益组织和公益活动,最后确定亲自操刀实践,将规范的企业运作模式运用到社会组织建设中。
于是乎,从商校出身的黄伟辉运用他独特的社会创新思维,在兼顾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了艺术团体培训、文化产品开发,为一窗灯火公益协会活动提供资金。此外,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等形式筹集公益活动所需资金。他表示,“我现在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去运作。包括上班、项目实习都是按照企业规范去运作,所以也是高效化运作。并不是说公益组织就可以想来就来。我们也要制定工作计划,包括实习、培训,就是为了打造一个高效率的服务团队。”
此外,对人才的筛选,黄伟辉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第一要热爱这个事业,如果不热爱,只是为了赚钱的人,我们不需要;第二,认同我们的理念,能够把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价值结合起来;第三,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业务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不同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
打造一窗灯火独特的“四轮驱动 双向发展”公益模式
十年如一日地耕耘,黄伟辉带领着一窗灯火团队用实际行动闯出了一条公益发展的路子,不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益服务体系,形成了规范化运作的公益服务制度,而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四轮驱动双向发展”发展模式,开创了中国公益服务先河,为现阶段中国公益组织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也为当今青年社会创业提供了一个有所作为的舞台。这一公益模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模式?为何一经问世就引起公益界的关注,许多公益组织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又为何被中央编译局社会创新研究室主任周红云称为“中国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最鲜活的“MBA教程”?
面对记者的众多疑虑和好奇,黄伟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急不慢地聊起了他对“四轮驱动双向发展”的公益模式的理解,以及该模式推出后得到的肯定。
“四轮驱动”是指一窗灯火的“一窗灯火公益组织+一窗灯火社工机构+一窗灯火艺术团体+一窗灯火社会企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力,组成一个共同的整体,形成大公益格局。在共同的理念上承担相应的项目,发挥各自的优势,适应社会对公益多元化的需求。在这个整体中有职业的NGo策划人,志愿者领袖,专业社工、演员,还有广大义工。在这个平台上,参与公益的人,都可以按个人专长、兴趣爱好发挥才干,贡献智慧。比如专业的社工师,会安排在社工中心,开展专业服务;比如文艺爱好者,安排到艺术团,参加演出;比如有志于投身公益事业的青年,放在公益协会,从事公益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可以说,在“四轮驱动”下,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力点,都能使上劲,每个人都奋力地拉车,牵引组织前进。一个轮走偏了,另一个轮就会及时去纠正方向,使公益的列车驶入正常轨道。这比将整个组织的成败系于一人或一个机构的制度要好,避免顾此失彼,发展不平衡,削弱整个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双向发展”是指“社会服务+文化产品”同步发展,一窗灯火是一个公益组织,国外称NGo,这个定位决定一窗灯火的性质,从事的必定是公益事业,开展的必然是公益服务。一窗灯火通过开展公益项目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断想办法、找资源、创品牌、做传播,朝着创立优秀的公益服务组织目标奋勇前行,开创造福人群的公益服务事业。而文化产品设计、包装、推广是一窗灯火的公益特色,也是多年摸索总结的成果。在这个世界上,技术会变化、管理会改进、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一窗灯火致力于打造公益文化,推动公益传播,把公益服务转化为有益于人类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的推广,壮大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公益服务与文化产品好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组合成“后方支援前方,前方服务后方”的作战方略,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公益项目的虚拟化和运作资金上的瓶颈,化被动为主动,变输血为造血,实现自身良性发展。
“四轮驱动双向发展”发展模式于2012年5月推出,同年了月,首次对外输出,在惠州大亚湾区成立一窗灯火公益协会,按照一窗灯火模式运作,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大亚湾区一窗灯火公益协会已成为大亚湾最大的公益组织。一窗灯火发展模式指导下的多家社会组织,快速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发挥了品牌聚合效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同行中脱颖而出。自今年3月份,来自黑龙江、安徽、宁夏、新疆、四川、广东等地的一些民间社会组织前来参观、学习。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团省委书记谭君铁、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等领导到一窗灯火视察,对一窗灯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一窗灯火模式的创新性与操作性,引发了公益界的广泛关注,被中央编译局社会创新研究室主任周红云研究员称为中国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最鲜活的“MBA教程”。联合国志愿服务专家、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教授也公开向社会组织推荐一窗灯火发展模式。
“三个十年”的计划:我们目前仅度过了生存期
2015年,对于一窗灯火而言,是第一个十年的结束,也是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对于黄伟辉而言,是他漫漫公益人生路的一个阶梯。
10年以来,一窗灯火顺应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一窗灯火以“传递温暖,照亮心房”为宗旨,奉行“爱心事业手手相传,志愿服务生生不息”的精神,致力于推动惠州公益事业,用爱心温暖心灵,用行动促进和谐。
目前,一窗灯火公益系囊括了:一窗灯火公益协会、一窗灯火艺术团、一窗灯火社工服务中心、一窗灯火基金管理委员会、一窗灯火暖人心志愿者分会、12355青少年热线室等,拥有服务队18支,志愿者1200多名,职业演员、专业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社会工会师数十名。同时还建立了一窗灯火之家、一窗灯火服务室、一窗灯火活动基地,一窗灯火文明岗等组织。还发起了一窗灯火暖人心工程:向100所学校赠送滋润心灵图书、走进100所学校开展心灵健康知识讲座、挽救100名心灵迷闷困惑青少年。此外,还承接省、市财政重点支持发展志愿服务项目——12355与青少年心连心和惠民之州文艺巡演直通车。
近年来,一窗灯火向贫困少年儿童、天路建设者张建旺、患病外来工鄢斌、博罗残疾人家园、灾区等募捐累计人民币近百万元。由一窗灯火理事单位参与的社会公益所募捐的金额累计一千多万元人民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窗灯火先后荣获广东省千家公益社团、广东省第十三届省运会优秀组织奖、惠州市志愿服务杰出集体、惠州市文化广场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一窗灯火及志愿者的事迹。新加坡电视台曾前来深入采访,制作出30分钟的《薪火之旅》专题节目,在新加坡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
纵观一窗灯火的发展,从最初的草根组织发展成为如今横跨公益组织、社工机构、艺术团体、社会企业的公益平台,建立了一窗灯火社区服务中心、一窗灯火社工站、一窗灯火之家、一窗灯火青少年热线室、一窗灯火艺术培训交流推广中心、一窗灯火传媒影视基地等,宛如一个多元化运营的集团,让记者不由感叹。
谈及这十年的发展,黄伟辉说道:“公益对于我来说,是一生的事业。我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让它走得更远”因此,他不断想办法整合各种力量、资源。对于一窗灯火目前取得的成就,黄伟辉始终一脸淡淡的笑意和谦虚,他表示,“我们目前仅度过了生存期。”随后,黄伟辉为记者介绍了一窗灯火“三个十年”的规划:第一个十年为生存期,用十年的时间,只做三件事:第一,搭建一个平台,让有能力和有爱心的人参与其中:第二,培养一支团队,大家一起来干:第三就是打造一个品牌,把“一窗灯火,作为一个品牌来运行,推向全国。第二个十年为发展期,侧重点在品牌的推广和输出,以及人才的成长;第三个十年为巩固期,巩固平台和完善品牌,培养接手的人才,实现整体过渡。
黄伟辉这般清晰的规划,让记者不由多了一分敬佩,“有这样的基础,是否感到特别的欣慰?”黄伟辉笑着回了一句,“心里比较踏实”。
成立一窗灯火基金,打造全国公益连锁品牌
在许多人看来,年轻有为的黄伟辉已经是社会上公认的成功人士了。当记者问道,这十年中,你有没有什么遗憾,黄伟辉说道:“有太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去做,另外就是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陪妻子和孩子。”
对于爱人,黄伟辉虽心怀愧疚,更多却是感激。黄伟辉介绍道,妻子是他的师妹,他们最初相识的时候,黄伟辉生活最为潦倒,妻子并没有因此嫌弃他,也没有对他提过要求,不离不弃。在一窗灯火创立的同一年,他与妻子也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后他一门心思想着把一窗灯火经营起来,陪妻子的时间却很少,妻子不但理解他,而且非常支持他,经常帮助他接听电话,维护一窗灯火的网站,做一些文字输入和校对工作。现在,他的妻子更是以一窗灯火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的身份,与黄伟辉一起投身公益事业。
在《一个80后草根的奋斗历程》一书中,黄伟辉写道:“有今天的成绩,我的爱人小燕功不可没。”黄伟辉叙述道,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伴侣力”,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并不是没有成功的机会,也不是没有好的伴侣,而是没有从伴侣身上找到自己成功的力量与源泉。
近几年,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惠州志愿服务队伍快速壮大,使惠州公益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谓“后来者居上”。黄伟辉表示,一窗灯火也正是顺应了社会的潮流,搭上快车,因此才能得以顺利地发展。目前,一窗灯火已在深圳、贵州等地发展,黄伟辉正积极地在全国进行推广一窗灯火的发展模式,希望可以给在公益路上行走的组织伙伴们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窗灯火走过了十周年,正踏上一个新的台阶,设立了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窗灯火基金,重点针对青少年、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他希望将“一窗灯火”推向全国,打造一个全国公益连锁品牌,这也是为了让一窗灯火可以走得更远,帮助更多的人。行文至此,记者也非常希望在未来的10年,20年,30年,甚至更久,黄伟辉带领他的一窗灯火在全国继续书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美丽诗篇,为中国公益组织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