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O2O:看着很美做着很难
2015-05-30尔东
尔东
外卖市场现状
相比较其他服务业,外卖属于较高频次的服务。假设一月发生一次,便已经和理发、美容这类高频的服务持平。越是高频的服务,越容易和消费者发生关系,从而黏住用户和商家。
几乎每家外卖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做平台。零号线要做“城市生活电商”,点我吧要做“即时物流”的服务公司,而淘点点则要成为生活版的“淘宝”。当各大平台将外卖看成一个入口后,想象空间便增大了。
无论是团购还是外卖,都是帮助商家提升营销能力。在团购模式中,商家的折扣如同广告费,将原先给当地的报纸、电视台的广告费,用折扣的方式给消费者,从而营销自己。而外卖的营销,复杂程度要比团购更高。
目前,零号线正在尝试帮助平台的商家做异业联盟营销。例如,把一个小龙虾品牌和南京银行绑在一起,用户只要刷南京银行信用卡,每天前100单享受8折优惠。不仅如此,每天还推出1元秒杀小龙虾的活动。这个模式能否长期有效,有待时间验证。
除了营销之外,外卖O2O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商家实现互联网化。由于中国餐饮企业的整体信息化程度低,互联网在和餐饮企业融合时,不免要帮助他们更快的融入互联网。比如如何使用订单软件,如何进行订单管理,都需要手把手教。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饿了么”向屌丝级的餐馆收取软件使用费,也有“点我吧”在对餐厅下单时,收取的订单传送的系统费。正是由于餐馆的互联网能力弱,使得外卖O2O企业可以依靠强大的系统,为商家开展B2B业务。
看着很美做着很难
深入了解外卖O2O平台后,便会发现这个看似门槛低的行业,但要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外卖O2O远不是建一个网站,导入流量,再进行线下推广这么简单,无论是物流运输、对外扩张,还是团队管理都成为外卖O2O无法规避的门槛。
一是物流制约发展
在众多外卖企业中不乏自建物流配送队伍,但多数需要强大的系统支撑,以及对路线了如指掌。虽然自建物流可以提高消费者的体验,但从目前来看,这是一个只投入无回报的环节。
“收取的配送费都不够配送员成本。”点我吧CEO赵剑锋坦言:“即使把每单6元的配送费全部给配送员,都养不活他们。”
从数字上,也可以验证赵剑锋的结论:按每笔订单6元的配送费计算,一个配送员一天配送20笔订单,一个月上班26天,也只有3120元。显然,这样的工资在一二线城市寻找配送员,没有任何竞争力。以点我吧为例,在配送费全给配送员后,还需要额外多加1000元作为底薪才能招到人。
从目前外卖O2O平台来看,没有任何一家已经实现盈利。对亏损原因的解释,大多集中在财务模型上:现阶段订单量不够多,到一定的数量后,就可以覆盖掉成本。而要想订单规模化,必然要异地扩张。
二是异地扩张的难度不容小觑
虽然互联网产品有很强的可扩展性,用户数成倍增长也实属易事,但外卖O2O必须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扩张,一步步的扩张让外卖O2O平台难以快速爆发,而且不同城市的经验很难复制。
在当前的外卖市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说自己已经覆盖了全国市场。外卖的本地化属性强,而且对于自建配送的外卖网站,如何保证运营效率的一致性是扩张最大的难度。在运营效率上,企业相互比拼的是两种:同等规模的人力资源,如何产生最大的单量;在同等的订单量下,如何投入最少的人。的确,运营效率的优劣直接决定盈利或亏损。
三是多领域的整合能力
以呼叫中心举例,由于餐饮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用户在外卖平台订完餐后,会面临餐厅今天这道菜已经售罄或原料不足的尴尬场景。这时,平台一般需要用电话的方式告诉消费者,让其重新选择。此外,外卖的物流配送的体系并不成熟,而外卖相对其他网货有着更强的时效性。拥有强大配送团队的“点我吧”仍然会有15%的订单会延误,当用户的订单被延误后,便会选择打电话给客服。
受制于餐饮的标准化程度低、配送体系不成熟,这都增加了外卖平台的呼叫中心压力。拥有一支高效的团队,在外卖O2O企业显得尤为重要。这和以工程师为主的纯互联网公司不同,外卖企业的不同岗位对应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管理水平要求极高。
“这是实在实在的‘苦活、‘脏活、‘累活,一点都不‘高大上。”赵剑锋这么评价外卖O2O,即使在外卖O2O大热时,他也习惯低调处事,“这本来就是一个服务人的行业,如果老往‘高大上上面靠,用户会有落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