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应用型民族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

2015-05-30孟庆义刘会清

关键词:民族学烟台硕士

孟庆义,刘会清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中国拥有漫长的国境线,各少数民族大都集中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周边国家存在跨界(境)民族问题,因此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正确的咨询参考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烟台地处中国海防边疆前沿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到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山东省民委、烟台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以及烟台大学都高度重视培养民族学应用型人才,在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上都给予了倾斜,目的是在当前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培养一批理论素养高、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烟台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是“十二五”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又是烟台大学优势学科。2010年,获批国家民委在非直属高校设立的第一家民族问题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烟台大学民族问题研究基地,后更名为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烟台大学)。2012年,建成山东省唯一的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在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2014年,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东部沿海地区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烟台大学东部沿海地区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烟台大学对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烟台大学就有学者开始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形成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东北跨界民族与地缘政治”等一些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05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山东省民族学学科的空白,是山东省目前唯一的民族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和为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应用型民族学人才匮乏的原因

关于民族学,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史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国内大多为学术性,即更多关注其理论层面的培养,较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少数院校如陕西师范大学专门史专业招收跨界民族史方向的研究生,但课程体系侧重的都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实践应用性体系较弱。从学科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角度而言,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应该由纯学术型研究“向行动研究转移”。①王洪才:《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立、再造与转向》,《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8页。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导向也必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移。“从社会需求角度而言,眼下硕士生毕业后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仅为10%左右,而博士生毕业后从事科研与教学的也不过30%。”②姜澎:《研究生培养启动结构调整 大学准备好了吗?》,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202840.html。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有:

1.长期以来,大多数文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学术性、轻应用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对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基本也秉承这一原则。这与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有关: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过多强调所发论文的学术价值、刊物质量,忽视了社会科学“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

2.政府的导向性问题:对应用型社会科学研究投入不足。相对于科技研究而言,国家对社会科学研究在政策上、资金上的投入明显不足,近年来尽管有所改善,但大多数的投入还是侧重于学术性研究,推行所谓“精品战略”,目的是推出有重大影响的论文、专著。

3.高等学校本科学科设置的制约性。目前,在全国招收民族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招生人数相对有限。由于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生源不足,再加之一部分本科生直接就业,这使得培养高级应用型民族学人才存在生源严重短缺的客观现实。因此,大多数招收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校不得不招收大量跨专业的学生。跨专业培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学生入学后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熟悉所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师在授课及人才培养时不得不兼顾这个事实,有时处于两难境地。

从2007年开始,烟台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开始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截止到2014年共招收41人,其中毕业学生18人,在校学生23人。由于本校没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所以所招的大多数学生属于跨学科报考,相近专业学生仅6人,占总数的14.6%(具体数据见图1)。如何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是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导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 烟台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招收学生情况

所谓相近专业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真正属于历史学、民族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都属于跨学科报考。这一特点在全国招收学术型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的29所院校中较为普遍。除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地区专门的民族院校外,其他地区的院校都存在生源属跨学科这一特点,具体如下: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每年招收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在5人左右,由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历史学基地班,所以生源较为充足,免试推荐的学生占一定比例,因此跨学科就读的特点不是很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系每年大约招收3名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地处中央民族大学院内,存在地缘优势,保证了招生生源基本属于民族学学科。在国内招收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最多的院校是延边大学,近几年招生数量在90人左右,招生院系基本上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民族研究院,其中免试推荐就读的学生大约占一半,由于延边大学拥有大量的本专业本科生资源,因此保证了招生生源相对稳定。其他如厦门大学2014年计划招生9人,其中免试推荐6人;内蒙古大学计划招生5人,其中免试推荐2人。其他院校在招生时普遍存在跨学科招生的现实,以兰州大学为例,2008年到2011年,共招收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生18人,除2009年没有跨专业招生外,其他年份跨专业招生都占到招生总人数的1/3到2/3。

烟台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尽管没有相近的本科专业,但由于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独特的学科专业规划,因此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本学科导师长期致力于民族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将其运用到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先后出版了《朝鲜半岛:问题与出路》、《朝鲜半岛和平统一问题研究》等专著,发表了《中国朝鲜族与朝鲜战争》、《地缘政治与朝鲜半岛》、《朝韩经济态势比较分析》等数十篇论文。撰写了《韩资企业对半岛经济与文化安全的影响》、《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安全的影响》等调研报告,被省及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上述研究成果、调研报告都有研究生参与,通过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在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撰写方面,本学科突出田野调查法,突出学生论文写作的现实意义,为地方经济建设出谋划策。通过多年实践,笔者着重研究强化应用型民族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这种做法与国家的要求是一致的,同时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二、应用型民族学人才培养的现实特点

目前,在全国高校中开设民族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985”高校开设民族学专业的有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2所;第二层次,“211工程”高校开设民族学专业的有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5所;第三层次,云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山西大同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10所。无论是从生源数量还是生源质量方面,民族学本科层次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而招收民族学硕士专业的高校有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烟台大学等45所高校,具体到招收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高校仅有29所。目前,全国民族学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才的跨专业录取和培养已经成为新常态

由于受本科生源少的直接制约,所以各硕士招生单位的招生基本都涉及跨专业录取,这对培养应用型民族学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烟台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而言,招生录取数量从最初的1人,增加到2014年的10人,报考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具体情况请见图2。

图2 烟台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招收学生走势图

(二)人才培养模式处在不断探索中,但效果并不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高校、科研院所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国内高校研究生的扩招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许多高校和科研部门在人才引进时把必须有博士学位作为引进研究生人才的基本条件,甚至很多单位还提出引进人才的第一学历必须是“985高校”或“211高校”。对于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而言,进入高校或研究所也只能从事行政、教辅工作。这就要求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必须向非学术研究的实际应用方向转移,因为大多数部门看重的是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面对这一客观实际,多数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在尝试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力图通过改革实现由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导向向应用型研究需求转变。这一转变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教育部下达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但是,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做法。

(三)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导致学生就业口径较窄

目前,全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以及与社会需求脱节等情况,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过多重视理论上的研究和培养,而忽视了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个事实,烟台大学民族学学科着力调整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促使导师改变培养观念,强调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关注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更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目的是使研究生的教育目的与实际学习统一起来,让学生获得更加精确的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烟台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导师、任课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灵活考查、师生共享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通过思考能灵活使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解决具体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把知识传授与学生未来希望从事的工作相衔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秉承这样一个原则,烟台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培养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自主获取知识与再现知识的能力、自主创新与创业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目前,已经毕业的研究生能力强、就业去向好。在毕业的18名硕士研究生中,考取政府公务员的有5人,占毕业学生总数的28%;到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有8人,占总数的44.4%(具体情况见图3)。在当前“最难”、“更难”就业季的大环境下,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得到高度、广泛认可,这与我们平时的培养理念休戚相关。

图3 烟台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毕业学生去向分析图

三、解决问题的路径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认为人文社科领域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主要是专业学位硕士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像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才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认为既然大多数学术型专业培养目标没有明确提出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就忽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目前,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学术型硕士毕业生就业口径变窄,人才流向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社会对学历层次要求的提高,迫使更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只能选择一些应用型岗位,尤其是对动手能力要求较强的岗位。就业形势的变化说明原来一成不变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即使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第一梯队’高校,企业也已是硕士生就业的主要去向。”①姜澎:《研究生培养启动结构调整 大学准备好了吗?》,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202840.html。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强调以系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的通识教育,并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而关注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具体到学术型的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应该掌握哪些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必须要修哪些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是按一级学科要求还是二级学科要求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很显然,按照一级学科的要求来进行人才培养能够拓宽培养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等等。学生和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体力量,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主客体能否积极参与,因此首先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找到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另外要充分调动导师、任课教师主动参与其中。同时,要特别明确社会对民族学人才需求的结构、数量,从制度上和规范性方面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优化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做到全过程培养,改进对研究生的指导方式,突出集体指导与主导师负责相衔接的方法。在毕业论文方面更多地选择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题目,在实践中探索研究生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很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举措,如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以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为重点,结合院校自身特点加大对选修课的设计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选择,等等。总体而言,这些常识性的做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并且在实际操作中都面临着诸多困境,毕竟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期望值都比较高,不能把人才培养得“眼高手低”甚至是“跛脚儿”,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内外兼修”的高手。结合烟台大学民族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从研究生入学动机来看,求学目的“既有生存需要(如希望通过攻读硕士学位找个好工作),也有尊重需要(如辅导员报考研究生的多,部分原因是因为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不高),还有安全需要(如拥有高学历才能解决大城市户口),更有发展需要(如为了找寻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甚至有人把接受硕士生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消费方式。”②李素琴、张晓明:《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认知语境阐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6期,第56页。所以大多数研究生都是跨专业报考的学生,认为这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导致多数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独到的见解,甚至很多人都存在从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针对这种现实,烟台大学民族学学科在学科体系建设上积极探索,首先从培养目标上突出学生的个案研究应紧密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突出研究东部沿海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并积极进行田野调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也不断加大应用型相关选修课的设置,要求学生必须修够这部分的学分。这样就从机制上保证了学生对应用型研究的重视,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培养方法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经过反复的社会实践锻炼后逐渐养成。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主要采用“前期个别读书、分组讨论、分专题汇报、教师点评”的方式解读本专业的原典,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于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程,采取“选题设计、验证选题的合理性、选题结构的可操作性、田野调查的问卷设计、信息后期的数理分析”的顺序开展教学。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学术沙龙是围绕一定主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进而创生新思想、新知识的教学方式”。①张忠华:《论提高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学习效率的策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期,第38-42页。几年来,烟台大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的学术沙龙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校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一般由本专业的研究生担任主讲人,有时还请老师和其他专业的师生来讲述某一具体问题。主持人、演讲人、评论人以及选题策划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这种过程式的锻炼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显而易见,深受学生的好评。

3.全方位培养,提高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研究生需要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除了必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动手能力之外,还需要敬业、忠诚、自律、合作和宽容等,这些素质的培养不是哪个人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烟台大学民族学学科在培养研究生协同合作能力方面的具体做法为结合学院、学校的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挑战杯立项工作,鼓励学生积极申报。项目申报成功后,导师给予学生具体指导,并督促学生按期结题。目前,在校的研二、研三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课题,针对课题研究目标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写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各位导师还积极吸纳本专业的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研究,带领学生深入政府相关部门、工厂、社区去实地调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在客观上也把学生主动介绍给了上述相关部门,拓宽了学生就业的口径。

四、结论

通过几年的摸索,烟台大学民族学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具备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做法。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已经确立了“以原创性研究为核心,以学科交叉和开辟新领域为特色,在中国东北跨界民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的学科发展目标。最终探索出应用型民族学人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量且能充分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应用型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历经多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高,涌现出许多优秀毕业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与支持。近几年来,通过对应用型民族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并结合烟台大学自身的特点,烟台大学民族学学科坚持改革,突出应用型民族学人才培养,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先后获得了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次,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2次,校级优秀硕士论文3次,校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3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国家级优秀毕业生1次,校级优秀毕业生3次以及其他奖励6次。

猜你喜欢

民族学烟台硕士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新疆少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