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建筑实践中的粗野主义倾向

2015-05-30王泽欣

艺苑 2015年4期
关键词:史密森王澍刘家

文‖王泽欣

图1 耶鲁大学建筑系馆

图2 兰根姆住宅

图3 仓敷市厅舍

一、粗野主义时代背景及内涵

“粗野主义”(Brutalism)是兴起于19世纪50年代的一场建筑学领域思潮,由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发展而来。“Brutalism”一词并非源于英文单词“Brutal”,而是起源于法语“béton brut”,其中文意思为“粗制的混凝土”。“béton brut”当时被柯布西耶用来描述他所选用的一种建筑材料,之后被建筑评论家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以及建筑师史密森夫妇所采用,并发展出了Brutalism一词,用来定义当时一种新兴的建筑思潮,其主要表现为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它材料)的毛糙、沉重、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粗野主义最开始是一批左翼建筑师用来形容与他们信仰的“新人文主义”所对应的平屋顶、大面积的玻璃窗、结构暴露的现代主义建筑,并以此来攻击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建筑师们,但很快这个原本带有讽刺意味的词汇却被史密森夫妇以及其他一些建筑师们挪为己用,并用“As Found”的思想进行了重新的诠释,用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

粗野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英国著名建筑师史密森夫妇,其主要活动阵地在英国。在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后,英国的政治、经济呈现一片衰败的景象,处于战后的恢复时期,国家需要建造大量的居住用房、中小学校以及与其配套的中小型公共建筑。粗野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彼得·史密森曾说:

“假如不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目的,其近切性、技术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害的。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并想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阵粗鲁的诗意来。”

从史密森的叙述看来,粗野主义并非一种建筑风格,也不仅限于美学方面的考虑,而是一种处理现实的智慧和态度。

粗野主义并未形成一个学派,也很少有建筑师主动用粗野主义来定义自己的建筑设计原则。但从19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欧洲、美国、日本、南美等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大批粗野主义的建筑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可能并非全盘接受粗野主义的设计手法,但是在某些局部材料的运用上和细部的处理上还是能看出其所受到的柯布西耶早期粗野主义的影响,如美国建筑师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的耶鲁大学建筑系馆(Art and Architecture Building, Yale,图1)、英国建筑师斯特林(J.Stirling)和戈文(J.Gowan)设计的兰根姆住宅(Langham House,图2)以及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图3)等。本文所探讨的粗野主义是针对客体作品以及某些局部的设计手法来分析的,而并非要为这些建筑师带上粗野主义的风格标签。

二、 粗野主义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的表现

在当代中国这种粗放型高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建筑师似乎面临着与当时英国以及战后的大多数欧美国家建筑师一样的处境。对于房屋大量生产的需求使建筑师拥有更多的设计机会,但当下中国施工建造水平的低下也是建筑师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许多国外著名建筑师在中国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他们的设计在方案阶段似乎还未遇到太多问题,但是一旦进入到施工阶段,水土不服的情况就突显出来,以至于很多国外著名建筑师不承认其在中国的作品。对于这种情况,本土的建筑师似乎进行了更加理性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种思考和探索似乎和前文提到的一些早期粗野主义建筑师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种异曲同工也是本文重要的理论线索。

(一) 刘家琨的“低技策略”

刘家琨在《我在西部做建筑》一文中说:

“由于‘低技策论’这个概念,好多人认为我当时已经想清楚了方向,甚至有了某种理论视野,其实我自己清楚,我只不过在处理现实。消极点说是一种挣扎,积极点说是尽量利用现有的条件。所谓‘低技策论’,(注意不是‘低技风格’)只是一种被逼无奈,将错就错的战术,它并不是高屋建瓴,以亚洲的情况来对抗西方之类的理论运筹,而是匍匐在地的蛤蟆功。”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刘家琨与史密森夫妇的粗野主义设计思想有某些共同之处。无论是叫低技策略或是粗野主义,其实都表现出了建筑师对现实的考虑,并且将这种对于现实的考虑通过创造性的手法在建筑中表现出来。

在刘家琨的早期作品罗中立工作室(图4)中,建筑师起初是希望对外墙采用平整的抹灰方式的,但对大面积墙面的平整抹灰需要很高的施工工艺,这种高超的施工工艺相应会带来高造价,对于当时的项目预算来说也是不允许的。为了避免当时现有施工条件下可能造成的大片墙面抹灰不平整,刘家琨干脆让施工队采用乱抹以掩盖瑕疵,这种因为当地现实状况的约束而采取的创造性的“妥协”措施似乎更加真实地表现出了外墙材料的特点,就像史密森所说的那样:“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阵粗鲁的诗意来。”

图4 罗中立工作室

图5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图6 盐城青少年活动中心

图7 盐城卫生学校教学主楼

图8 宁波博物馆

图9 宁波博物馆立面

刘家琨的另一个能够表现其创造性的处理现实的项目是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图5)。因为博物馆的藏品以石刻为主题,所以刘家琨的最初设想是希望采用清水混凝土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但在具体建造时,由于清水混凝土这种原本在国外很成熟的技术在国内还属于一种较新的施工工艺,工匠们在施工过程中无法保证墙体的垂直度,所以刘家琨采用了一种叫做“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的特殊的混成工艺,并且主体部分的清水混凝土外壁采用凹凸窄条模板,这样在形成明确的肌理的同时,粗犷而细小的分隔也可以掩饰由于浇筑工艺生疏而可能产生的瑕疵。

(二)朱竞翔的盐城青少年活动中心(图6)和盐城卫生学校教学主楼(图7)

盐城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盐城卫生学校教学主楼是建筑师朱竞翔在同一时期的两个作品。在盐城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形体和材料处理上,建筑师采用了非常理性和纯净的白色形体;而在盐城卫生学校教学主楼中,建筑的空间和形体的穿插就显得极为复杂。前者由于业主原因被弃置不用,又因为日后疏于管理,几年之后建筑的墙面、栏杆已颓败不堪;而后者相比之下就显得耐久的多。由于中国现有的施工质量还比较粗糙,对于简洁形体和精密构造的处理必然显得力不从心,相比之下,应用建筑的构架和片墙穿插等形式处理手法却可以在粗糙的施工条件下维持必要的视觉兴奋度。后者在建筑风格上似乎和人们公认的粗野主义作品相去甚远,但其对于现实的处理仍然可以让人想到史密森的那句话:“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阵粗鲁的诗意来”。

(三)王澍的宁波博物馆(图8)

宁波博物馆是王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立面的表皮设计(图9)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据王澍所说,这种名为“瓦月墙”做法习得于宁波地区的民间传统建造,是使用最多达八十几种旧砖瓦的混合砌筑墙体,技艺高超,但因不再使用而行将灭绝。王澍将这种传统民间即将消失的工匠技艺融入到现代建筑的施工建造过程中,希望通过在大规模的现代建筑中推广传统匠作和现代建造技术相结合的做法。宁波博物馆建筑体量的沉重感,外墙表皮的毛糙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粗野主义的建筑美学特征,但如果严格按照史密森夫妇对于粗野主义的设计准则,它也就是忠实于材料的真实表达、暴露建筑的结构并尽可能地不进行装修等。王澍的宁波博物馆并非属于粗野主义的范畴,然而他的这种将当地的真实民间文化融入到对于现实的处理之中并且主动在建造过程中发现真实的美的态度和立场,又与早期粗野主义先锋对于建筑革新的态度有多大区别呢?

三、结语

本文并非要为以上建筑师带上粗野主义的风格标签,而是希望通过在回顾历史上经历了相似社会与时代背景的欧美国家建筑师如何处理现实问题并引发了粗野主义建筑思潮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国建筑行业当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面对当下的状况,在一些建筑师抱怨设计周期短、施工粗糙、甲方审美等现实问题的同时,还有一些建筑师则看到了机遇,他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没有选择妥协和抱怨,而是积极地投身其中并试图用责任和智慧来应对现实的状况,这种应对的策略则可以成为当下中国建筑师的一种即时参考。

[1]Kenneth Frampton.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四版)[M].张钦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

[2]李翔宁.权宜建筑:青年建筑师与中国策略[J].时代建筑,2005(6).

[3]王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J].时代建筑,2009(3).

[4]戚发诚.史密森夫妇的早期建筑创作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3.

[5]刘家琨.我在西部做建筑[J].时代建筑,2006(4).

猜你喜欢

史密森王澍刘家
刘家祎 打破少年禁锢 诠释赤子灵动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刘家成、刘一达:让京味儿入味儿
史密森的神秘礼物
史密森的神秘礼物
从博物馆到媒体群
My Summer Holiday
妈妈的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