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在路上
2015-05-29青衣佐刀
人生路上相伴一段
每个人都是孤独地来到世上的,最终还会一个人孤独地离去,中间是那个人留下的路。每个人自出生那天起,就在路上了。人生的精彩与平淡,一定是在前面路上的某个节点已被自己注定,那是因果,也是修行。一些人在路上相遇,能相伴一段,已属缘分。我的幸运是,还能在与儿子并肩走过的路上,在短暂的时光里,留下一点可以温暖自己的故事。
儿子陈天成今年高二,16岁。12岁到18岁,对一个少年来说,是其人格发育的最关键期。这一阶段,我持续关注着天成情商的发育状况,以及其综合能力的成长趋势。
我不望子成龙,也从未有过要为儿子规划人生的想法,更从不强迫他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但我还是想在这个阶段能为他做些什么。我以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既要有纵深感、大格局观,还要学会从小事细节处切入,找出孩子成长中的短板。这很重要。
我还以为衡量一个人人生的价值,是看那个人为这个星球、社会和家人做了多少贡献。评价一个人人生是否成功,是看那个人拥有多少幸福感,这往往取决于其高度、宽度和厚度的总成,与其情商和综合成长能力有关。
有时,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座硕大无比的房子,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那道门,只是在看别人进进出出。我知道,时间不在我这边,我就要老去,他却每天都在快速成长。有些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怎么做?我不妨先为他想好一扇窗。于是,在过去的三个暑假,我用三种方式,陪伴他试图打开堵在他面前的那面厚重的墙。
一次是骑车—2012年骑行川藏线;
一次是徒步—2013年尼泊尔徒步ABC;
一次是攀登—2014年攀登雀儿山。
说是为他,其实,这也是我以前就有的三个愿望。一直喜欢我俩之间那种亦父亦友亦兄弟的感觉,想着如果彼此能在路上留下一些温暖的故事,等老的时候,让自己可以慢慢回忆,多好。这是身为人父的近水楼台,也是一种责任。
2012 共骑川藏线
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生猛地想过要来一次父子的川藏骑行,后来考虑到高原路途的艰难和缺氧会伤害他稚嫩的骨架和脑细胞,遂放弃。转眼到了2012年暑假,儿子14岁了,刚经历过生理发育的第一阶段,看着他初长成1.76米的个头,我觉得该出发了。
儿子课业的紧张加上我的各种忙,其实,我俩都没准备好,临出发时,连补胎都不会。我对儿子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怕,多大的事呀。于是,我们还是按计划上路了。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我一直记着他在《什么是教育》书里的一句话: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对这句话进行过思考。“摇、推、唤”都是动词,强调的是行动力的影响,即如何去做,而不是去说。这正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大的区别,结论是:父母身教的影响远超过言传。所以在对儿子教育方面,我意识到自己必须有更多的承担,至少决意做到一点:想让儿子做到的,必须自己首先做到。
因为这个要求,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也因此改掉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就连攀登珠峰前那两年里每天跑步一万米的坚持,如果不是在儿子面前的一句承诺,我想,自己是绝对做不到的。
2007年夏季我攀登上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后,知道自己离珠峰不远了。但还是心存敬畏。有一天,我来到儿子面前对他说:“过两年,老爸就要去爬珠峰了,那是个大家伙,我想得到你的帮助也许才行。”
“老爸,你要我怎么帮助你,你说。”儿子回答。
“我想从明天开始每天长跑一万米,就在你们学校操场。我一想让你监督,二是想让你陪我一起跑。”
儿子果断答应了我的请求。
后来我珠峰遇险,如果不是因为那两年的坚持所造就的体能和意志力,后果将不堪设想。后来,我专门写过一篇叫《感激儿子》的文章,说的就是那些年来我俩一起共同成长的小事。另外,他自己因为这样的训练,一年后,成了国家二级运动员。
当我们在川藏线骑行第三天后,几十公里的艰难上坡让我原本拉伤的半月板终于碎裂,右膝关节内侧疼痛难忍,之所以还能用一条半腿坚持下来的原因,其实,也是做给儿子看的,否则,我早早就会放弃而不必用冒着一条腿残废的风险来作此行的赌注。
那次骑行,我们还有三个约定:1.整个过程的食宿、线路安排都由孩子定,我只做顾问。2.整个过程必须骑,再累,死都不推一步。3.骑到拉萨后,将我新书《在高处与自己相遇》(原名《永无高处》)的稿酬和儿子部分压岁钱捐给西藏道布龙村完小的孩子们。
第一条约定是想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第二条是想让孩子经历磨难培养坚持不放弃的意志品质。第三条则是想在孩子的心里先种下一颗爱与分享的种子。终于在那个夏天的凄风苦雨中,我与儿子并肩骑行了22天,经历了各种危险、苦难,以及沿途无数美丽风光的洗礼。期间,有争吵,但更多的是彼此的关心和鼓励,还有快乐和感动。
在拉萨只休整了一天后,我们坐上一辆中巴,就晃晃荡荡去了浪卡子县。在完成了捐助后,中午,我俩在路边的一家小餐馆点了两菜一汤,我可以清楚地看到空气中、阳光里漂浮着的那一缕蛛丝马迹,以及上上下下的尘埃。那一刻自己的心里,竟产生了一种从未曾有过的充盈、愉悦、温暖、自由和满足的感觉。那次,我明白了帮助的真相,其实,是救赎自己。
后来,我想,儿子2012年暑期的这段骑行经历,注定会沉淀为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也许现在还看不出来,总有一天,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在他身上呈现。
2013徒步尼泊尔ABC
2013年暑假,我俩去尼泊尔围绕海拔8090米、世界第10高峰的安纳普尔娜雪山重装徒步了14天,每天行程几十公里,最高山口海拔为5800米。
这次旅程的起因可以回溯到他小学二年级时的一个夜晚。中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没给孩子留有梦想的自由空间,导致到了应该出成果的时候却因为想像力的缺失而失去创造力。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我国每年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成为出类拔萃人才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容易造成孩子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这一点等到了社会上以后,会严重阻碍其上升空间。我是做教育的,也深知教育的瓶颈来自就业的压力,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决。还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让他去国外上大学的想法。
那次,我想让儿子参加英语课外辅导班的学习,他起先不愿意。于是,过了几天,我换了个角度对他说:“老爸一直有个梦想,想去尼泊尔徒步,可是老爸英语很烂,一直不敢出去。如果你能学好英语,等你初三毕业后,我们一起去尼泊尔徒步,你做老爸的翻译,可好?”孩子想了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所以2012年我俩还在骑行川藏线途中,就已经计划好这次旅行的方法和目标:重装,不请背夫,所有的一切交给他去做。一是锻炼他综合成长能力,二是锻炼他交际处事和口头表达能力。
环安纳普尔娜雪山线路,原本21天的行程,我计划压缩到14天内完成。于是,我们每天都要赶很长的路,而且要背三十多斤的装备。第三天,儿子已经有些崩溃了,途中他对我说:“老爸,太累了,我走不动了,我真想回家看书。”
攀登那个5800米的山口时,两天的路并成了一天,原本就让我们走得极其受挫,加上突然起了风雪,天色急速暗淡下来。最后200米的上坡路,我站在高处,看着儿子走两步歇一下的样子,心疼极了,我差点准备下去帮他背包,可我还是忍住了,只是大声在风中为他不断加油。后来,他上来时,嘴唇已经被冻紫,还低声对我嘟囔道:“老爸,对不起,我实在走不动了。”我却感动得大声叫道:“儿子,你真太棒了。”
感动的故事还有好多,我再分享两个。开始的阶段,一路较热且一直爬升,身体水分失去很快,儿子的最爱就是饮料芬达。但我们一路上,钱都是省着花的,而且随着海拔的上升,芬达也是越来越贵。每次我想让儿子去做什么时,他就狡黠地想方设法让我奖励他一瓶芬达。由于我2012年底做了半月板手术,所以不敢走快,儿子每次都走在我的前面,有时,能落下我半小时路程或更长。但每次,他前方等着看到我时,就会迎下来,为我送上芬达,我知道,那是他不舍得喝,省下给我留着的。
最后一天晚上的徒步,因为天热,又加上一路遭受蚂蟥的袭扰,让我很恼火。可回到客栈里却没有说好的热水洗澡,我的火腾地就蹿了上来。我对伙计吼起来,而且声贝越来越高,围拢在门口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老板也来了,儿子堵在门口向外面的人不断解释、道歉。
等围观的人散去,儿子对我一字一句说道:“老爸,你今天根本不像我的老爸,你让我看不起你。如果你真是这么想别人的,就说明你才是那样的人。我不屑再和你一起走了,今天晚上,要么我走,要么你走。”斩钉截铁,眼泛泪花。
那一刻的我羞愧无比。我立马认错,对儿子说:“儿子,对不起,是我不对,请你原谅。我下次再也不这样说话了,好不好?别让我离开就行。”
儿子想了想,沉默,径直走到床边和衣面朝里躺下。尽管那晚他没再理我,但我却因为拥有了一份从未有过的幸福和自豪而窃喜。
另外,儿子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都在这次徒步旅行中有了很大的提高。记得到达尼泊尔的第一天刚出飞机场,儿子与别人交流时,因为缺少信心和勇气,说话的声音会越来越小。可在路上,只要一碰上老外,他就会对我说:“老爸,我不管你了,我要去追他们聊天了。” 甚至有次,我听到他说梦话都是用英语说的。
最后一天,我俩在尼泊尔大街上闲逛,碰到一伙问路的大四学生,其中有位巴西美女与儿子聊得很投机。旁边一位帅哥问我儿子今年大几,我说初三。他大吃一惊说,你儿子英语说得那么溜,比他们都强,还以为也是大四呢。这话让我听着无比受用。
2014 攀登雀儿山
2014年的暑假,我们一起攀登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在一号营地,他因为过长时间地穿着漏水的登山鞋,被冻感冒了,晚上开始发高烧。翌日,到达二号营地时,高烧到40度,血氧含量最低时,只有四十多。睡着后便开始胡话不断。后来吃了药,全身汗湿,将羽绒睡袋都弄潮了。早晨醒来,我征询他是否还能继续攀登,他说:“老爸,没事。”
第三天,从二号营地到三号营地要攀上一个约100米高的雪壁,当他攀登到四分之三处时,本来松软的只有四五十度的雪坡陡然变成了将近70度的坚硬的雪壁。在此之前,他只参加过在一号营地里进行的不到一小时的攀冰训练,所以,那天我一直与他并肩攀登。攀登时,我注意到他每次踢冰时都极其费力,有几次差点滑坠。终于,他崩溃了,我看见他双手吊着冰镐双膝跪靠在雪壁上,转脸用一种近乎绝望的口吻对我说:“老爸,我不行了,我肯定上不去了。”
那天,我最担心的就是怕他说出这句话,但,终究还是来了。那一刻,我的心突然间冒出一丝从未有过的冰冷的恐惧。我提醒自己镇定,想了想,最终做出一个决定,我大声对他说:“陈天成,这时候,谁也救不了你,你只能靠自己了。”接着,我又补充了一句:“你试着用法式的方法攀登,借助上升器。”说完,我硬着心肠,头也不回地向上攀登而去。我不能留给他一点有可能要被别人帮助的想像空间。
我做到了,最终,儿子也做到了。我们到达顶峰时,风雪很急,儿子展示出他自己做的班旗。我看到他的脸被冰块砸破的十几道划痕,他的嘴唇也被冻得乌紫。我心疼中,却也欣慰。为他拍照时,那种感觉真是“吊爆了”。
后来,攻顶下撤快到一号营地时,儿子突然对我说:“老爸,这次真的感激你,如果没有你,我绝对上不去。”我们父子间,这是我第一次从他的嘴里听到了“感激”两个字。那一刻,我觉得这些年无论怎样的付出,都值了。
想好一扇窗 不做一道门
后来,我俩在成都分手。儿子回马鞍山,我继续去西藏带一个摄影团队转山后,又去了大理的山水青居。山水青居是我2012年夏天那次骑行结束途经大理后决定在洱海边做的客栈。山水青居位于大理古城不远的一个叫做马久邑的乡村。面朝洱海,背靠苍山。周围的景色迷人。为了环保,做了六格化粪池,连家具也是从广东挖来的两条老沉船木做的。
做客栈最初的动机就是要为儿子出国留学挣一笔费用,也是为了纪念我俩走过的路。其中一个房间取名318,是180度海景房间, 318国道就是川藏南线,墙上挂着儿子骑行的背影。还有个房间叫安纳普尔娜,是我与儿子2013年走的尼泊尔线路。当然,少不了雀儿山,也是180度海景房。书房里,也挂着安纳普尔娜的油画。我想,这些房间挂着的照片和油画,可以帮助我记住与儿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等我从山水青居回到马鞍山的家时,那天已经深夜了。第二天早晨醒来,我还没起床,儿子已经来到了我房门口。他开口说:“老爸,我回来后,将所有的游戏全部删了,QQ也不上了。现在我的目标很明确了,已经报了名10月份考托福,明年上半年参加美国的高考(SAT)。”好的,我心里说,这正是我这些年期盼你能去做的事。至于能不能成功,就看你努力的程度了。但我想,至少,你不会后悔。
一切都必须靠自己。人生的高度,做父亲的可以指点一下,但人生的厚度必须自己积累。人生的宽度,我所能做的就是为他尽量展示那一扇窗。这关系到朝向,而方向是否准确,对人生来说,很重要。窗里窗外,是两个境界。
可我绝不为他去做一道门,因为爱。
青衣佐刀
原名陈均均,从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转变为国家健将级登山运动员、户外摄影师,曾登顶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慕士塔格峰等多座雪山。作为一名父亲,他选择和儿子一同成长。在过去的三个暑假,通过三场不同寻常的探险旅程,他带领儿子涉足多彩的户外世界—骑行川藏线、徒步安纳普尔娜大环线、攀登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父与子,在路上,经历了多少大自然赐予的考验,换得这许多真情流露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