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国家计划”接轨智能制造
2015-05-29
本刊记者
蛋糕、别墅、飞机、心脏……近年来,3D打印创造出的新应用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日前,3D打印“国家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研究制定的《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出炉,释放出国家运用创新思维推动产业发展升级的积极信号。为此,本刊邀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解读这份3D打印国家级发展推进政策。
加快从研发转向产业化应用
◎ 记 者:3D打印作为我国新兴战略产业,究竟是指什么?
苏 波: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新型制造技术,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先进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D打印可以制造出传统工艺无法加工或难以加工的高复杂结构功能零部件,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增材制造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
◎ 记 者:从全球市场来看,目前3D产业发展状况如何?
苏 波:据沃勒斯协会报告称,2013年全球增材制造产业规模达30.7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34.9%。美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将增材制造作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重振制造业的重要手段,予以高度重视,纷纷进行战略部署和政策扶持,力图抢占增材制造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增材制造产业规模较小,但它作为一项新型制造技术,正加快从研发转向产业化应用。它与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数字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或将对传统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产业链带来深度调整,推动传统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向个性化、定制化、分散化转变。
“国家计划”打出“组合拳”
◎ 记 者:我国在3D打印全球市场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苏 波: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增材制造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同步,部分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疗、模具制造、文化创意等领域得到初步应用,通过加快研发与产业化,有望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力争超越。但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增材制造产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产业规模化程度低。2013年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约为2亿美元,不到全球的1/15。企业总体上小、散、弱。二是专用材料开发滞后,材料品种少,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三是装备可靠性差,核心器件依赖进口。四是尚未建立起涵盖设计、材料、工艺装备、产品性能、认证检测等在内的完整的增材制造标准体系。
◎ 记 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如何加大对3D打印产业的扶持和协调力度?
苏 波:为加快推进我国增材制造技术产业化发展,我部已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完成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的制定,重点将围绕以下5个方面加大对增材制造产业的扶持和协调力度。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增材制造发展路线图。建立增材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论证评估,提出咨询建议。组建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行业组织,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发布增材制造年度报告,制定年度研发及推广应用目录,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
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大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对增材制造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在智能制造装备有关领域的专项中,研究、制定支持增材制造发展的政策,支持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创新能力及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落实好增材制造设计及工艺控制软件的税收支持政策;对增材制造领域里国家支持发展的装备,适时纳入到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支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增材制造装备,纳入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政策范围,支持应用推广。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采取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金投向增材制造产业。引导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增材制造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对增材制造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鼓励符合条件的增材制造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已有的具有增材制造优势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健全增材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高校教师的增材制造知识培训,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增材制造课程、学科或专业,鼓励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或建立增材制造人才培训基地。利用国家千人计划,从海外引进一批增材制造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
五是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国际交流会议或活动。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增材制造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我国领先领域的国内标准成为国际标准。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合资合作,引导国外企业在华设立研发基地或研发中心,带动国内增材制造研发水平的整体提升。
◎ 记 者:请问哪些领域将成为我国3D打印发展的重点?
苏 波:发展增材制造产业,要以直接制造为主要战略取向,兼顾增材制造技术在原型制造和模具开发中的应用,面向航空航天、汽车、家电、文化创意、生物医疗、创新教育等领域重大需求,聚焦材料、装备、工艺、软件等关键环节。
一是着力突破增材制造专用材料,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特性研究与设计,鼓励优势材料生产企业从事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研发和生产。针对航空航天、汽车、文化创意、生物医疗等领域的重大需求,突破一批增材制造专用材料。二是加快提升增材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搭建增材制造工艺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提升一批有重大应用需求、广泛应用前景的增材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开发相应的数字模型、专用工艺软件及控制软件。三是加速发展增材制造装备及核心器件,依托优势企业,加强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工艺技术与装备的结合,研制推广使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增材制造装备。
与国际同步并占较大市场份额
◎ 记 者:我国3D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目标是什么?
苏 波:到2016年,要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产业体系,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在航空航天等直接制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具体有4个目标:一是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16年,力争增材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实现3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0%以上,市场份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形成2—3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增材制造企业。二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部分增材制造工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掌握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工艺软件及关键零部件等重要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自主装备、核心器件及成形材料。三是行业应用显著深化。增材制造成为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及修复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初步成为产品研发设计、创新创意及个性化产品的实现手段以及新药研发、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工具。在全国形成一批应用示范中心或基地。四是管理制度基本完善。建立增材制造行业协会,形成有效的增材制造企业和产品相关管理制度;建立5—6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完善扶持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
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完善的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增材制造材料及工艺装备等核心技术,自主装备、核心器件及成形材料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建成一流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创新团队,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增材制造企业,打造一批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产业市场份额占全球的15%以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