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改进: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证据”

2015-05-29朱郁华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7期
关键词:研讨教研证据

朱郁华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 201700)

课堂改进不是颠覆,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改进、一种发展。课堂改进改什么、怎么改?传统的做法:以“问题—实践—总结—经验”为逻辑线索,基于经验进行改进。这样的操作范式逻辑清楚,针对性较强,也易于被基层教师接受。但往往问题提炼不够、证据相对缺乏、目标较为宽泛,问题、目标、证据、成果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对此,新时期的课堂改进实践,要关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而不是虚构的假问题;要强调目标的集中性和可测性,而不是漫无边际;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用数据和事实去论证,而不是只凭感觉和经验去判断。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课堂改进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提炼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设计科学的程序方法——开发搜集证据的基本工具——基于工具的课堂观察与分析——基于数据分析和实证解释的研讨——形成基于证据的改进建议——在同类课实践中应用检验”。

一、提炼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课堂改进需要基于学科课程标准,需要触及学科教学的本质和“独当之任”。[1]为此,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的价值意义、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以及学科独特的学习方式等视角去观察课堂,分析课堂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讨论,提炼出最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如在初中科学课实施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做”“想”“讲”的过程,但对“做”背后的假设关注很少;教师重视“实验现象”“观察记录”“调查数据”等证据,但缺乏将证据与假设建立关联的过程意识和操作策略,常常导致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把研究的问题聚焦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中,把“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用证据支持假设”作为教研主题。

二、设计科学的程序方法

规范的教研程序和科学的教研方式有助于获得可靠且有效的证据,有助于有效解决教学问题。如何设计科学的程序方法呢?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基于教师“行动教育”模式,引进课堂观察技术和前后测技术,形成旨在有效解决真实问题的“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操作模型(参见图1)。

图1 “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操作模型

其中的“三次实践”是指第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常态课自然展示,第二次基于同伴互助的改进课展示,第三次基于实践反思的优质课展示。“两次反思”是指连接这三次实践的两轮基于专业引领和事实证据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尝试突破自我;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2]。

三、开发搜集证据的基本工具

基于研究主题,坚持研教与研学相结合、整体性把握课堂与某个角度解构课堂相结合,从学科内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四个观察维度出发,既设计指向课堂整体把握的观察量表,又设计聚焦研究主题的“点”状观察量表,以帮助观课教师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总括性地指出课堂改进方向,又针对研究主题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设计一份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课堂观察量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对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对研究主题的多维解构、对观察视点的甄别筛选以及通过课堂教学现场的试用检验。

四、基于工具的课堂观察与分析

围绕研究主题,基于课堂观察量表,一方面可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维度去观察与分析整节课:如(1)学习目标有哪些?是什么层次?是否适切?(2)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课程资源利用情况怎样?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3)教师选择了哪些方式手段达成目标?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学生参与思维的程度如何?(4)对于目标的达成有无评估手段?目标是否达成?另一方面又可从观察视点去看部分与细节,收集课堂信息,进行细致分析:如(1)每一个学生活动的目标指向如何?与整节课学习目标的匹配程度怎样?(2)如何体现教学重点?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突破教学难点?(3)学习活动是如何展开的?教师提供了哪些指导?(4)课堂反馈是否及时?(5)课堂作业是经过设计的,还是随意确定的?作业的设置与教学目标之间是否有关联?

五、基于数据分析和实证解释的研讨

基于数据分析和实证解释的研讨活动程序可以这样进行:第一,请开课教师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围绕主题又做了什么,效果如何,有什么想法;第二,各观课小组基于主题围绕观察点交流观课记录,统计数据,展开讨论,进行课堂诊断与分析,形成小组观点和建议;第三,各小组代表基于数据分析和课堂事实,做交流发言,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最后,活动主持人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样的研讨方式,一方面能够突破已有经验的局限,用案例、数据等证据“说话”,使得出的结论更科学,使形成的改进建议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让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不只是接受“老经验”,更多的是在合作建构教学实践性知识,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值得注意的是,案例解读、数据分析也容易导出片面结论,因此,观课教师如何收集、解读、运用案例和数据,成了研讨活动能否有效的关键,需要科学与智慧。

六、形成基于证据的改进建议

现场研讨活动结束,不等于课堂改进完成。在现场研讨活动结束后,活动主持人需要对课堂改进的脉络进行清晰的梳理:第一次课堂实践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第二次课堂实践哪些方面得到改进,还存在什么不足;第三次课堂实践哪些方面又得到改进,还有哪些欠缺等。通过梳理,形成清晰的课堂改进脉络,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使执教教师清晰地知道下一轮课堂实践的努力方向,也使参与研究的教师明白下一次研讨的重点内容,不至于“从头再来”,从而保证下一次研究更加深入。

七、在同类课实践中应用检验

课例研究是以课为例,将具体的课作为研究内容,目的是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探寻解决某类问题的规律。为此,在完成教学重建的同时,要落实行为跟进,将形成的改进建议和教学策略在同类课实践中应用检验。

“为学而教,学为中心”是当下课堂改进的主流方向[3]。如何切实改进课堂,一方面需要把研判学情、研究学习作为课堂研究的核心内容,实现由以研究“教”为中心向以研究“学”为中心的转变;另一方面要转变研究方式,从单纯基于经验的传统研究,走向数据、案例、经验三者互证的实证研究。从“经验”走向“实证”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全面提升。也就是说,在教研当中,不仅仅要有经验,还要有案例、数据,要基于案例、数据去优化我们的经验[4]。▲

[1]成尚荣.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与新趋势[J].人民教育,2013(24):33.

[2]胡庆芳.中小学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6-8.

[3]陈大伟.教师期待教研革新[J].人民教育,2014(1):54-57.

[4]朱郁华.改进教研策略与技能,提高课例研究有效性[J].今日教育,2010(6):54-55.

猜你喜欢

研讨教研证据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
手上的证据
手上的证据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