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的焦虑
2015-05-29唐拉拉
唐拉拉
一个好友的父亲突然因心梗去世,朋友被意外打击得痛苦不堪。我们也很意外,因为老爷子虽然年事渐高,但是去世之前每天都喝二两白酒,经常呼朋唤友,健康得似乎可以无限期地活下去,毫无衰老更无死亡的征象。
当朋友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后,我问他:“你与父亲生前做过关于死亡的沟通吗?”朋友不无遗憾地摇摇头,说:“其实父母到了这个年龄,即使身体很好,也已经很担心,但是家人一直都在回避这个问题,而老爷子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无常。所以,子女连家里的存折放在哪里、密码是多少都统统不知道,后事一片手忙脚乱。”
生命无常。至亲的死亡是人生中的一道必然关卡,没人能绕得过去,但是,中国人对这个话题一直都讳莫如深。
与所有的成年人一样,随着父母年事渐高,我对永别的忧虑与日俱增。因为谁都不知道分别的日子何时到来,我不知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将如何去承受那样的痛苦。但不同的是,我的家庭从不回避这个话题。每到年节家人团聚的时分,大家都会对父母说上些“长命百岁”的祝福。而我家每年除夕团聚举起酒杯的时候,我们都要互相恭喜——又多活了一年!而之后,爸爸总要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次在一起过年了。”每次听到这样“不吉利”的话,我都在伤感之余,感受到一份对死亡的从容态度,并加倍地珍惜眼前与父母相处的日子。
父母的态度总是让我想起以临终关怀为主要议题的《西藏生死书》。其中介绍了西藏僧人的这样一个习惯:他们每天临睡之前都要把水杯洗干净,倒着放在桌面上。因为,他们不知道第二天是否能醒来,于是,他们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于是要在每天临睡前,都做好一切身后事,做好再也无法醒来的准备。
父母知道这个年纪意味着什么,所以对死亡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每次我回家的时候,父母还经常提前安慰我:“我们随时都会走,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最近两年,每次见面时,父亲不仅把他的收藏都展示给我,更是把家里的存折密码都反复告诉我,而妈妈则经常跟我说悄悄话:“我要是先走了,你一定给你爸爸找一个老伴。不要干涉他的自由。” 死亡沟通,成为我们家自发的一种互助式心理救援。
朝鲜族的花甲大寿(六十大寿),是与婚礼一样隆重的事情,甚至要比婚礼更重要,因为以前的人寿命普遍不长,所以能过上花甲大寿,就算是一生圆满了。爸爸花甲大寿的当晚,就心满意足地对我和妈妈说:“赢了!”爸爸的意思是说,这一生活到这个岁数就算圆满了、知足了。不知不觉中,十多年已经过去,父母已经过了金甲大寿(七十大寿)。而这几年中,父母的气色和精神则越来越好,全然没有七十岁老人的龙钟老态。我想,这也许跟他们对生活的知足、感恩、珍惜和随时随地做好死亡准备的豁达有关系吧。
(摘自《一个APP》)(责编 悬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