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苦难主妇到“传媒女王”

2015-05-29李蕊娟

现代妇女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川旧金山报业

李蕊娟

曾是大学“校花”的她,移居美国时仿若一只骄傲的孔雀。但丈夫的重病与离世,把她变成了一只辛劳的“老母鸡”——拉扯着3个孩子苦心经营餐馆,不仅饱尝艰辛,还与黑社会斗智斗勇。为完成夫君的遗愿,她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报》等10多家报纸,为华裔和亚洲人发声,开创了华人掌管美国主流媒体的先河……为表彰其杰出贡献,加州将9月18日设为“方李邦琴日”,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亲自为她的传记作序!2015年元旦前夕,方李邦琴荣获第三届“传播中国文化年度人物奖”。

移居旧金山,骄傲孔雀成了“辛劳母鸡”

黑黑的头发整齐地盘在脑后,一副金边眼镜,合体的白色套裙勾勒出笔挺的身材……初见方李邦琴女士,你难以将“古稀”这个词和她联系到一起,虽已年近8旬,她身上却散发着自信优雅的不凡气质,谈吐清晰而幽默:“回首我的人生,就是一只孔雀变成老母鸡,最后又变成老鹰的故事。”

她原名李邦琴,祖籍湖北汉川,1935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1岁时,她随家人从大陆来到台湾生活。

高中毕业后,李邦琴考进了台湾政治大学边疆政治系,是全系唯一的女生。被誉为“校花”的她,选择了很少有人读的藏文专业。她说:“身为一名中国人,我觉得有义务和责任,让自己的同胞用自己的语言了解属于中国的领土。”

毕业后,李邦琴与相恋多年的留美新闻硕士方大川结婚。1960年,已经依照中国传统习俗加上夫家姓成为方李邦琴的她,随丈夫来到美国旧金山落脚。她一心想成为受人尊敬的女博士,于是到美国后又继续求学。丈夫以仅有的200美元当本金做印刷生意,全力支持她的梦想。

移居美国的最初4年,3个儿子相继出生,这对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而因为做了3个孩子的母亲,方李邦琴最终没能走上成为女博士的道路。为了生存,孩子稍微大一点时,她就出去找工作,却遭到种族歧视。在《进步报》打工时,女老板嘲笑她的英文是小学水平。苦难和磨砺给予了方李邦琴勇气,面对困难,夫妇二人勇敢地选择迎接。在很多年以后,方李邦琴买下了《进步报》。

1970年,丈夫突然得重病住进了医院,一病就是3年,其间她接到过3次病危通知。那时,方大川已经在中国城开办了一个小小的印刷厂,丈夫一病,她只好辞掉工作接管厂子。

对印刷行业一窍不通的方李邦琴完全要从头学起,还要照顾丈夫和儿子们。昔日的孔雀,转眼成了“老母鸡”。她说:“说起来心里挺辛酸,当年到了台湾,我被视做外省人。到了美国,又成了外国人。旧金山的中国城是广东话的天下,我来到这里依然无法融入华人圈子。偶尔来一个广东客户,我既听不懂粤语,对印刷业务也不够熟悉,人家就转身走了。”

等了一个礼拜也没有生意上门,方李邦琴心急如焚。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早已一贫如洗。紧要关头,一位华侨看她可怜,找她印了1000张名片,付了7元美金。正是这笔钱,让方李邦琴一家渡过了生活难关。

那位华侨客户做梦都想不到,他送上门的这7元美金的生意,竟成就了日后唐人街上最知名的女人!

帮夫君圆梦,在美国为黄种人办报

为了赚更多的钱给丈夫治病,方李邦琴在用心打理小印刷厂的同时,也在四处寻找新商机。因为经常给唐人街的中国餐馆印餐牌,她结识了“美丽宫”的老板。经过考察,方李邦琴果断接下了这家店,并更名为“万寿宫”。但她万没想到,自己刚当上餐馆老板,就和黑社会的人结了仇。

开业的第2天,经理就告诉她:“方太,黑道的人已经威胁过我两次,说你打破了他们兄弟的饭碗,就准备棺材吧。”随后,这位经理辞职走人了,方李邦琴只能亲自接管餐馆的帅印。

一周后的一个早晨,方李邦琴走进餐馆,发现所有的员工都面色沉重。“怎么了?”她诧异地问。一个厨师神色慌张地告诉她:“刚才有几个人拿着枪来找你。”方李邦琴心中一惊,但她知道自己的态度不能软弱,如果就这样关门大吉了,拿什么为丈夫治病?于是,她对员工们说:“他们是来找我,不是来找你们,都回去做自己的事情吧。”餐馆照常营业,方李邦琴抱着手臂站在店门口,表面上一副不畏恶势力的女侠风范,其实心里却不知该怎么办。

万般无奈中,方李邦琴突然想到自己在市政府还有一个名誉性的职位——防止犯罪委员会的委员。她灵机一动,马上向警察局打电话推介自家餐馆的美食,此后,几乎每天都有一帮警察到“万寿宫”就餐。

不久,有人向她带话,说:“方太,其实大家都是误会,以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们走我们的独木桥,河水不犯井水。”这场风波总算过去了。

经过多年的奋斗,方李邦琴用自己的血汗钱治好了丈夫的病。方大川出院后,决心自己办报纸,他认为中文报纸首先能够聚拢华人、传播乡情,而且,用媒体的力量来弘扬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唤起大家的参政意识,还可以改变华人在美国的政治地位。方李邦琴全力支持。

从1979年起,方李邦琴和丈夫一起进军报业。他们明白,在一个英语社会中,中文报纸永远无法成为主流。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夫妻俩决定扩大服务的对象,除华人之外,把韩国、越南、日本等所有在美的亚裔都包括进去,一份英文报纸《亚洲人周刊》就这样诞生了,并且很快成为全美亚裔的“传声筒”。

几年后,方李邦琴又和丈夫创办了《中国少年晨报》,并买下一份4开的社区报纸《独立报》,将它改成一张面向全旧金山市发行的对开大报。在方大川的操持下,几份报刊的发行量大幅上升,并对促进亚裔社区的进步、鼓励亚裔人士参政起到了很大作用。

1991年,方李邦琴作为旧金山的代表之一,前往白宫参加全国政治领袖会议。当时,美国正在辩论是否给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方李邦琴主张把政治和经济分开,并带去了几千名华裔商人的支持签名。

然而,就在夫妻俩的传媒事业欣欣向荣时,方大川却于1992因病去世了。方李邦琴没有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她擦干眼泪,又一次坚定地选择了承担和挑战。

孤鹰高飞,“钢铁花木兰”名震中美

1993年春,方李邦琴又一举收购了原在芝加哥报业集团名下的11家英文报纸。通过14年的发展,此时的方氏报业,终于成为一个在美国主流社会生根、并有相当政治影响的庞大报系。仅《独立报》每期总发行量就高达50余万份,在旧金山一地就有85%的家庭订阅。在办报的同时,方李邦琴还闯入了商界。

有一段时间,加州几家主要英文报纸,包括《旧金山观察家报》、《旧金山纪事报》、《洛杉矶时报》等提出,今后卖报不再交税,并将此提交州议会讨论。方李邦琴知道,报业税款中的30%是充做教育基金的。于是,她联合许多报纸、学术教育界和其他各界的人士,一起挫败了这项动议。在这次事件中,方李邦琴发现,有几家大报已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她清醒地意识到:现在是进入美国大城市日报领域的时候了!

2000年3月17日,已有135年历史的美国《旧金山观察家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一个特大字号的通栏:“SOLD(被出售)!”消息震动了美国的新闻界和主流社会。一位东方女性竟然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掌有英文主流媒体的华人!为了表彰她在促进美国繁荣进步和提高华人在美地位方面的贡献,2000年9月8日,旧金山市市长布朗向她颁发“杰出华人奖”,并宣布这一天为“方李邦琴日”。

丈夫去世的这8年里,方李邦琴独自一人撑起方氏的“报业王国”,当收购《观察家报》成功的这一天,她放下了手中所有的工作,只身带着当天的报纸前往墓地。站立在丈夫的墓前,已年过花甲的方李邦琴眼含热泪,喃喃地说:“大川,你的梦圆了……”

这些年,方李邦琴不但在商界十分活跃,更在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在为华人争利益、争地位中,不遗余力地奔走着。2001年底,她在旧金山发起成立了“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随后,她又出席了在欧洲召开的“全球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并在会上发言:“我要为中国和平统一摇旗呐喊,两岸只有和平统一了,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振兴,‘21世纪是华人世纪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

2008年5月,方李邦琴女士捐赠1600万元,用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大楼的建设,该建筑被学校命名为“方李邦琴楼”。

2010年中美政府签订“十万强计划”双边协议,预计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方李邦琴女士是唯一一名参与该计划的华人企业家。

发展到2014年,方氏报业拥有的几十家英文报纸发行量超过千万份,成为全美发行量最大的非日报报系。从一个小小印刷工作坊,发展成为报业集团;从一间中餐馆扩展为包括中文周刊、英文报纸、印刷厂、房地产、牧场、电脑公司以及影视公司等多种实业的商界航母,方李邦琴把方氏的传媒事业做到了声震全国。

经过岁月的磨炼,曾经像“老母鸡”的方李邦琴,早已变成了一只睿智干练、搏击长空的老鹰。

2014年12月29日,79岁的方李邦琴女士荣获由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国文化年度人物”奖。评委会写给她的颁奖辞是:“故乡远,音隔绝,五十年风云从头越。艰辛起步,扬帆商海,决胜传媒,弱女子终成大业。为华人主张,为历史留声,无论是在华界社区,还是总统的讲坛,你一直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

(责编  水蓝)

猜你喜欢

大川旧金山报业
1907年旧金山应对鼠疫的措施与反思
旧金山906 World文化中心
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在旧金山的流传与传播
西行旧金山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双色人生
UFO秘史
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