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轩:吴学让师友聚会
2015-05-28
潘天寿《草书论画梅》朵云轩2015年春拍拍品
上世纪40年代初,来自四川内地的乡村少年吴学让有幸考取了因抗战而内迁至蜀地的国立艺专,并因师长建议选择了当时并不热门的国画专业,主修花鸟画,从而开始了一生的艺术征途。吴学让因此机缘得以请益于各大画坛名家,如潘天寿、李可染、林风眠、陈之佛、关良、诸乐三、郑午昌等均为一时俊彦,正是这些画坛名宿的悉心指授使得吴学让完成了从一个乡村少年到画坛新秀的华丽转身。由于吴氏在艺专就学期间勤敏笃学,深蒙师长钟爱和器重,因此获赠名师佳作多件。在这些潇洒淋漓的翰墨中,观者不难体会到现于笺素之上的深厚师生情谊。
吴学让从艺专毕业后,由于校长汪日章的帮助,渡海来台,进入嘉义中学任教,不久留台定居并展开了在台湾数十年的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生涯。在此期间更有机缘接触到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等渡海名家,获赠诸家墨宝。
此次朵云轩从海外征集到吴学让所藏部分师友墨迹,使世人有缘一窥诸大家墨宝。其中潘天寿于戊子年(1948年)所书的两张书法,无论是笔法、章法还是内容都堪称精品。其内容都是有关画论的,一篇论画梅,另一帧则是论画山水,写作俱佳,书文俱美。
潘天寿作为一个极富创造精神的大家,其对于画面空间的构成设计和把控能力极强,能把绘画的空间布置移入书法的行气布局之中。在潘天寿的书法中基本看不到那种中规中矩、横排竖直的馆阁式布局,也罕见平正呆板的结字,每个字都在他的统摄之下,各有姿态、各有职司地听从着“匠心”的调遣。就像一曲群舞,虽然各人舞姿不同,但却十分和谐地统一在同一首旋律中。在这首或雄浑、或庄穆、或静温、或激昂的“旋律”里,作者调动了参差、争让、挪移、离合、强弱、虚实等诸多艺术手段,给人以丰富的错落美感。历代书家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和发挥着这些艺术手法,而且都找到了各自个性化的形式美感,形成了与别人不同的艺术风貌。潘天寿应属其中之佼佼者。
在布白行气上,他似取法了明人书法大开大合、跌宕开张的格局。但在承继的同时,他又渗入了个人气息,就是比所取法的书家如黄道周、黄庭坚等更加纵逸奇肆,这在行气的跌宕韵律、布白的大小呼应上都体现得很明显。由于他严肃精紧的“运用之妙”,所以我们静睹其书时,往往会产生丰富的意境视觉联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潘书在章法以及结字、笔势上极尽开合伸缩之能事,却未使之做作生硬,而是气韵生动、气势贯通,纯以自然出之,这或许就是大师和常人之别。观此一纵一横二件书作,识者不难体会。
图1 《海上画坛集萃》册页(部分)朵云轩2015年春拍拍品图2 潘天寿《草书论画山水》朵云轩2015年春拍拍品
此次将亮相拍场的还有一本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郑曼青诸家画赠吴学让的墨笔册页,也颇有逸趣。此册作于己丑年(1949年)冬到辛卯年(1951年),正是国民党政权退守台岛之际,因时局剧变而渡海来台的诸家惊魂甫定,所以多逸笔草草,笔下也多是台岛的边角山水、傲骨寒梅之类,几开画作均以水墨为之,不设彩色。也因为是画坛同道之间的唱和,册中诸家笔墨都十分放松,反而更见各家的笔墨功底,使观者得以窥见各家的本来面目。张大千、溥心畲直接以台湾山水风光入画,构图也一变传统图式为直接写生实景,张大千画碧潭泛舟一开,泛舟湖上者虽仍为上古衣冠,但周边山水却俨然已是宝岛风光。溥心畲那开花莲风光更是直接以盘山公路入画,在其一贯宗法宋元的山水画风中别开生面,可谓奇品。
此外,海派书画一向是朵云轩的长项,此次将推出一件《海上画坛集萃》册页,汇集了上世纪80年代活跃于海上画坛的十余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册页的故主,即上款人顾小坤,是中国现代国画家顾坤伯的儿子。顾坤伯与当时的海派画家吴湖帆、程十发等人交好,顾小坤因其父的关系有机会和这批前辈大师们来往,并得到了不少他们的笔墨精品。这本册页几乎囊括了当时上海中国画院几乎所有的优秀画师,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陈佩秋、陆俨少、程十发、唐云等都有佳作呈现。
值得一说的是,此次朵云轩从海外征集到一批私家密藏且来源可靠的张大千画作,风格多、题材全,涵盖张大千各个时期的佳作。此次上拍的两张大幅山水足以证实张大千早年在石涛画风中所下功夫之深。而几张写意花鸟则可见其对于八大、白阳画风浸淫之深,用笔放逸,色墨明丽,画面洋溢着一派祥和喜气。
张大千《荷花》朵云轩2015年春拍拍品
这批大千画作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泼彩山水画作,由于张大千寓居海外后才开始泼彩,所以国内没有此类画作留存,而大千的泼彩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因而只要张大千的泼彩一出,就会频频创造市场奇迹。这次征得泼彩山水两件,尺寸不大,但咫尺之间气象万千,泼彩瑰丽奇恣,晶莹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