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湘西苗鼓文化的传承

2015-05-28张玲娅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花垣县鼓点湘西

张玲娅

湘西苗鼓演奏最突出的形式为打鼓和打边,这是其它民族鼓乐所没有的表演方式。打鼓和打边是鼓点和鼓边相互配合的演奏方法,一人打鼓,一人打边,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

鼓舞中最主要的伴奏是鼓边,他既要统一节奏也要起到伴奏的效果。鼓点节奏与边鼓节奏结合二部织体,节奏鲜明,强而有力,根据舞蹈动作变化击出不同的节奏。在花垣县的鼓边较为复杂,同时左右手的打法不一,节奏如下:

右手:×× ×× / ×× ××/ ×× ×× / ×× ×× /

左手:×o ×o / ×o ×o/ ×o ×o/ xo xo /

在打鼓面时,在鼓点节奏中可以找到其基本规律,鼓点的基本节奏型有“一点鼓”、“三点鼓”、“五点鼓”、“七点鼓”、“九点鼓”、“十一点鼓”及“六槌”,所有苗族鼓乐基本演奏形式就是这样。苗族鼓点有时会有些变化,但其节奏大部分还是属于其基本节奏型。打边是一种固定节奏,起着指挥鼓乐的作用,打边分为单打和双打,它能渲染整个鼓乐的情绪和气氛。

湘西苗鼓技法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体载形式而言,它有单人鼓舞、双人花鼓舞、四人跳鼓、团圆鼓舞。就击鼓槌法而言,可分为握槌、卡槌、抓槌、松槌等多种击法,在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中,苗鼓具有规范的套路,它能模仿猴、鸡、雀展翅等动作,体现了苗族鼓乐的表演性和叙事性。

鼓舞的内容:鼓舞动作的内容主要分为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武功拳术和动物动作四大类。生产劳动动作如犁田、挖土、种地、插秧、挑谷、晒谷、挑煤、扯炉、送粮、上山、下山等;生活习俗动作如打粑粑、梳头、挑花、织布、纺织、推磨、洗菜、淘米、煮饭、洗衣等;武功拳术动作如雪花盖顶、舞挡、背箭、拳术等;动物动作如猴子上树、猴子打包谷、抓痒、猫儿洗脸、抖痒、狮子滚绣球等。

鼓舞的节奏:在湘西苗族中鼓舞的节奏各地不同。如花垣、保靖、吉首等县市和古丈的一部分地区,鼓点和鼓边打法独具特色,伴奏常在双边,以双手一快一慢来调节节奏。即左手打两拍,右手打一拍,打到高涨时,敲边鼓也随之加快。在花垣县境内还有一种鼓点,节奏极为复杂,敲边左手节奏为2/4拍,右手则打3/4拍,即左右手同时打第一拍,右手第二拍,左手停,右手打第三拍与左手打第二拍同时进行。这种千变万化的节奏主要用于鼓舞表演中的拳术动作。因动作复杂,会打这种鼓舞的人不多。

苗族鼓舞节奏非常复杂,用不同的节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常见的节奏有3/4、2/4、4/4三种,极少数人打出3/8的节奏来。表演时动作明快,如行云雷电,似高山流水,鼓手两手不弯曲,节奏重且有力,如精武表演。

为营造更为活泼的气氛,苗族鼓舞除敲边伴奏外,还配上了铜锣、唢呐、土号等乐器,大型活动时还加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场内气氛十分热烈火暴。

鼓舞的基本步伐:鼓舞的基本步伐有四种:①三步。即左右脚在前面交叉替换,用表演生产劳动动作,如插秧、挑谷、等动作;②前面小踢腿步和两边跳小踢腿步。此步伐为女子鼓舞动作,其动作幅度不大,柔软优美。此步伐源于古时女子因无镜照面,借水显影,故而形成小踢腿动作;③滚翻身法。即打鼓时身体滚翻,方向不一,旋转打鼓,灵活轻快,变化多端,用于表演上山、下山、过坳等动作;④踩三角走三步。此类步伐主要用于表演武术动作;表演时眼扫两边,挡住刀枪,防卸袭击,动作干净,出手有力,变幻无常,最高境界打出3/8节奏,这种打法现今仍然用于锻炼身体。

表演鼓舞的着装:表演鼓舞的男女穿节日盛装,男子上穿合身满襟衣短衣,无领,胸部及下边滚花边,下着长花裙(巴裙)或大口花裤,脚穿男式船头花鞋,夏天多穿麻草鞋,头戴丝绒大黑头帕或花帕,耳挂碗口大小银耳环,颈部配一至三根银项圈,手戴银手镯。女子更为隆重,头戴银帽或重叠大黑头帕或花帕,耳饰龙头耳环、瓜子耳环,颈部配三至八根银花项圈,手戴二至四幅银手镯。胸挂银链、银花、银牙签、银铃、银蝴蝶、银牌、银披肩等装饰品,身穿镶花大肩衣,下穿百褶裙或镶花大花裤,腰系绣花围腰,脚穿女式绣花鞋。男女服装色彩艳丽,耀眼夺目。一场鼓舞表演,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苗族服饰展演会,更是一道精美的苗族文化大餐。

苗族鼓舞发展至今以打出多种套路,组传品种多达几十种如:梳头舞、插花舞、花手鼓舞、团手鼓舞等。现在常见的鼓舞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员鼓舞。特点是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双手交替击鼓,双脚交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改革开放以后鼓舞又开始盛行起来,在国家领导人观看了鼓舞表演后积极支持鼓舞的发展。湘西鼓舞在旅游业中“生存”,必定成为商业化走向,在商业竞争的条件下取优去劣,以更集中性、针对性地完善、发展。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是对鼓舞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旅游开发的经济推动下,直接推动了鼓舞表演形式的发展,如德夯苗寨的女鼓王对于鼓舞的改编是为了鼓舞的表演形式看上去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动作潇洒流畅也不失优美。传统鼓舞的打法过于保守以及过于追求传统,所以在表演形式上过于呆板,不生动。于是当代力求出新出奇,以吸引更多的眼光关注鼓舞,也为鼓舞的发展传承做出贡献。

德夯苗寨的鼓舞在传统基础上改编,在花鼓打法中运用了几套灵巧、轻快的动作,在舞步上运用俏步小快板。在侧身鼓巾缠腰旅游业为鼓舞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而鼓舞成为旅游产业也有一定的经济收益,于是相互成为依靠。旅游业为湘西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推动性,但是摆正鼓舞的心态是前提,要不断进步,以做好面对现代文化的准备,在产业化得道路上自我繁衍生息。

在湘西花垣县,苗鼓表演活动最为普遍,经花垣县文化局局长 的讲述,花垣县每个乡镇基本上都有200百个专业及业余鼓手。花垣县副局长对苗鼓文化近几年的发展颇有感悟。改革开放后苗人文化解放,自由娱乐,苗族鼓舞才能有发展的机会。1958年湘西苗族鼓舞被邀请到中南海表演,当时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观看,受到领导人的赞赏。但在当时的鼓舞步伐与节奏都是极为单调的,并且只打男子鼓与女子鼓两套,当时的动作只是以反映生活劳作为主如:照镜子、梳头、戴苗帕,围围裙、耕地、撒种、插秧、割麦等,动作极为生活化,鼓点简单。经过中南海的表演,苗族鼓舞受到了领导人的重视,政府拨款保护及传承鼓舞。受到政府的重视自然是对鼓舞前进的有力推动,在忙于农业收入的农民们也有了精神娱乐的寄托。自中南海表演队回来后,对于鼓舞的表演进行了重新审视,对于鼓舞的表演方式、舞法、鼓点都进行改革。这便是湘西鼓舞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鼓舞的改革。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湘西苗族鼓舞再次组织演出于北京,这次花垣县为主导舞团,共准备八套鼓舞,无论是鼓点、舞法、组合方式都做了从新编排,不脱离生活反映,是在相对应的动作基础上夸张化,鼓点的复杂化。苗族鼓舞是人们反应现实的基础,是心灵的寄托,是灵魂的象征。

湘西鼓舞并不是独立表演,伴奏的形式也有,早期的伴奏是唢呐、锣、芦笙等。在近几年的时代发展中,电子产品的加入也促使鼓舞的伴奏可做成碟伴。舞者听乐而鼓,中间可穿插插舞剧表演,只要符合鼓舞主题,当今的鼓舞变的多样化,吸收了多元化的文化,加入鼓舞原来所不具备的元素使鼓舞的表演更加生动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化被政府重视后,在有资金有条件的情况下,民间民族活动比变的密集,逢年过节的活动越来越盛大,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各乡各镇赶来观看演出的乡亲们也越来越多,节目内容也有增无减。这样的活动开展时对鼓舞改革推进的催化剂,促使鼓舞在原有的基础上向上向外延伸。

在鼓舞发展上各县市都积极地组织,在过年过节时期鼓舞的表演时绝对不会错过的,在大型活动中鼓舞的单独节目是占据了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花垣县鼓点湘西
白马扬鞭歌声起 足踏鼓点震人心
搜城
鼓点
“金钟之星”艺术团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南昌“强攻产业 决战工业”鼓点急
湘西 国画
秋天来了
花垣县小型农田水利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