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伤痕在留守儿童的心中蔓延
2015-05-28杨宏
杨宏
“一个好母亲胜过100个好老师,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好校长”,父母是孩子教育、身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不可缺的部分。罗曼罗兰也说:“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有这样一个群体,父母为了生计撇下年幼的孩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但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孩子们很难随迁入学,成为了留守儿童。所以有“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样令人心碎的顺口溜,反映的就是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在这样的“流动时代”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无疑,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
一、尽力弥补他们心理的缺失
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沟通少,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出现许多的心理问题。比如内心封闭、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的敌对心理;情感冷漠、自卑懦弱、孤僻自闭、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人接触的人际关系问题;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的情绪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除了物质帮助外,还要考虑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心理上的缺失,不能让这些孩子在亲情缺位情况下,教育也缺位,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想要弥补他们的却失,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学校应该设有心理咨询室,让一些留守儿童在迷茫、困惑、彷徨的时候,有地方可诉,有人可以进行专业的疏导。让他们找到真正能够解决问题、得到心灵指导的地方。其次,定期召开关于“留守儿童”的主题班会,体谅父母、感恩教育、方面入手,让学生看一些有关的文章、视频、电影等等,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选择和辛苦、无奈与艰辛,消除抱怨情绪和被“抛弃”的感觉。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在理解父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情绪也得以舒展。再次,鸿雁传书。传统的家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亲子分居两地,鸿雁传书是最为经济的联系手段。孩子有什么不可以对外演说的秘密,可以通过书信告诉自己的父母,以免心事积压在心头,成为累赘。如果可以在班上开辟“鸿雁传书”专栏,展览学生与家长的信件。每月举行一次家书大赛,分别评选出孩子与家长的优秀书信,既增强了书信写作的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何乐不为。最后,教师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再将家长不好对孩子说的话,通过教师,告诉孩子。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
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当他们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时,轻者会经常逃学、打架,重者会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成长期,正是他们三观形成的时期,如若出现以上情况,轻者毁己,重者害人,长此以往的,就会造成犯罪。成长有烦恼,心有千千结,代替父母教育孩子的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帮孩子化解这千千结。基于此,我们应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明如何不危害他人,如何自我保护。也应对他们常常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见贤思齐,多反省,多自我批评,并选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名文与他们分享,然后让他们即兴演讲。时时耳提面命,可起到警醒作用。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他们的引路人、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
三、用爱心和耐心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夏丐尊也先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留守儿童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所以“把爱心留给孩子,把耐心留给自己”。
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给他们鼓励和赞美,赏识他们、肯定他们、相信他们,让他们神采飞扬,心灵舒展,天天快乐,从而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具体来做,就要多留意他们,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种地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所以,我们可以呼吁社会的爱心人士为他们慷慨解囊,也可以给他们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还可以教他们一些生活常识,例如,如何保护自己,怎么做饭,怎么洗衣,在青春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等,从而让他们在监护人不在的时候,生活也可以自理。模拟家庭的温暖,可以给他们过生日,在他们需要拥抱的时候给他们一份温暖等等,自己的孩子需要的,他们都需要。留守生活带给留守儿童带来许多教育上的缺陷,据调查,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上,更要对他们有爱心,有耐心。针对此情况,我们可以多管齐下。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多给他们“开小灶”。同时,发动班干部或其他优秀同学与之结对,同伴互助,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树立学习信心。在他们还没有完全树立信心的时候,不要把成绩看得太重,孩子们着重的是成长,若是教师以成绩衡量一个孩子的优异与否,不管孩子的心情遭不遭,那么孩子就没有希望,孩子没有希望,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
少年强则中国强,孩子的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留守儿童的教育给整个社会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更由于他们处于特殊的一个时期,对他们的教育将任重道远。作为教师,让我们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努力让他们也能享有“同在蓝天下,幸福共成长”的灿烂生活,莫让他们的心也在无边不定的留守中,哀怨成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