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2015-05-28岳林水
岳林水
伴随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高中语文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在不断的改革中促进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语文教学中仍然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引起语文教师重视。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加强阅读训练,对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抓语文的听说读写练的特点之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不能因为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而忽视语文基础训练,相反,更要着重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语文教师应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其特点来实施语文教学,不能拔高,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搞好语文教学,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打好基础。把每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落实到实处高中一、二、三年级分别侧重训练学生的语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名著及古汉语知识,学习并欣赏中外名篇的语言。这三个阶段,对学生的鉴赏能力、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在每个阶段,教师都要让语文学习落实到实处,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要放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在知识点之中。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诚哉斯言!而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我们仍需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教育中,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他们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多样化、更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学生还可以按读书多少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给自己自评等级。多读如此重要,因而我们在新课改中仍需大力地提倡。
同时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事实上,这也是古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也对此有很深的体会。郭沫若就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可见,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培养,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学生都能在反复涵咏中认知和理解文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要破除的旧教法是那种死板的文言知识的传授,是那种脱离语境梳理语法、句式用法的方法。新课标是十分提倡多背的,它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多读与新课改并不相违背。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无定法,在教改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方法的制约,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教法。教师只有真正转变观念,真正领会课改精神,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方法,使课改切实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