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职业教育立体式教学结构模式分析
2015-05-28杨舒晗
杨舒晗
【摘 要】立体式教学结构的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善现有的教学现状。本文通过分析立体式教学在医职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立体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构建。
【关键词】医学职业教育;立体式教学模式;分析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临床治疗方式并不同于传统的治疗方式,而是将中西医结合起来,进行临床治疗,注意对病人的护理,通过对病人身心现状的了解,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这就要求在医学职业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培养出技术涉及多全面的人才,而医学知识体系较为庞大,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够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做出针对性学习,因此构建立体式教学在一直教育过程中有着其必要性[1]。
一、构建立体式教学结构模式的必要性
1.医职教育的目标
我国的医职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通过对学生医职职业精神的培养,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培养能够将所的医学知识进行应用实践的技术型人才。培养现代医疗体系所需求的技术人才。
2.社会对医职学生的要求
随着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这就使得医职学生要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基础,能够有效地排解医患之间的冲突。自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体系逐渐完善细化,这就要求在医职教育过程中要能够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社会实用型技术人才[2]。
3.在医职教学中各教学要素的关系
在医职教学中由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3大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教师决定教学过程如何展开,学生学习进度又影响着教学进度的快慢。这些要素在医职教育中相互制约又互相依存。
二、立体式教学结构模式的构建
1.协调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立体式教学模式要求在实际的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主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进度的了解合理地展开学习内容,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培养社会实用型技术人才。通过教师有效地引导让学生能够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习,达到各学习要素统一协调,促进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探索。
2.根据医学知识建立知识网络
医学知识体系十分辽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医学职业教育因其知识结构体系庞大,分为护理临床、内科外科、中医西医等,这就导致了在医学职业教育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进行针对性教学。现有的医学职业教育教材内容过于驳杂片面,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构建知识网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根据教材要求,认清教学重点,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起来,以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为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启发,将抽象的具体化,让学生对所学习课程进行充分了解[3]。合理引导学生的兴趣,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把握,确定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知识点的辐射,完善现有的知识网络结构,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论实践有着自己的认知。
三、立体式教学结构模式的作用
1.教学手段多样化,培养学生兴趣
在立体式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学手段必须要多样化,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心肺复苏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借助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实践性的教学。
2.教学方案立体化,引导学生情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案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寓教于乐的氛围。笔者总结多年的大专医职教学经历发现,大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喜新厌旧,情绪两极化严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把握,对学生情感的引导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的有序教学。
3.教学方法立体化,培养学生探究
医学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这就使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譬如在临床护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如何把握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有效地情感交流,是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将病人根据病情分类,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把握患者心理变化。通过对学生的公正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只有通过培养探究型的医职学生才能够让医职学生走上岗位时认真负责,为医职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建设合理地知识网络,进行教学方案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才能够培养符合现代医疗需求的社会实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小丹.论高等医药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3(2):7-8.
[2]郑荷玉.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初探[J].教学之友,2013,7(12):36-37.
[3]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12,4(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