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创新
2015-05-28甘健英
甘健英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具有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探索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创造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
(1)课型的创新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讨论式”和“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课型。因为每一节课,教师都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其中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在这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某种比较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便是一种基本的课型。所以课型的创新包含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传统的课堂的组织形式是比较死板的。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认为组织形式可以允许学生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4)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学校给每个班配置的实物投影仪就派上了大用处,教师投影片的出示,立体的出示都让学生看的明白,听的较仔细。
(5)板书设计的创新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案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忆课文、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创新目标之一。
(6)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当然,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内最具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外化,它的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成就阶段,才能自然形成,但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去追求。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相配合,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
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思维活动要占领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和较宽广的知识面,这些事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创新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好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知识涵盖仅局限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播的知识,就谈不上创新。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并布置适当的写作尝试。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丰富形象,我们应在语文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创造想象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炼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