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教学节奏提升教学水平

2015-05-28于伟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张弛语速节奏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想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得不注重教学的节奏。所谓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化讲授的方式和速度,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那么,教师如何打造具有艺术魅力、有助于学员爱听乐学的教学节奏呢?笔者认为应把握和调控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教学整体要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整体和谐的程度,就要对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个细节做到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周密安排。为此,教师要综合考虑制约节奏变化的各要素,巧妙安排各要素的跌宕起伏和轻重缓急,使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

二、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清晰流畅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节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和调控工具,教师要想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节奏,必须首先调控好语言节奏。一是语音要清晰流畅。教师讲课时要尽量使用普通话,力求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表意完整。二是语调要抑扬顿挫。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语言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和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三是语速要快慢适度。一般而言,教师讲话速度要根据讲课内容和学员情况而定,在讲授重点和深奥之处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在讲到容易理解的内容时则可加快语速,减弱音量,尽量做到缓急适度,流畅连贯,富有动感。

三、教学内容要疏密相间,详略得当

清代篆刻家邓石如论金石笔划排列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通风……”。其意思是说为了突出主题,在主次、黑白、疏密、简繁和大小等方面要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关系。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师讲课也应讲究疏密有致,注意疏密相问。“疏”,间隔大、频率小,能给人舒缓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给人急促、紧张的感觉。教师要更好地传授知识信息,就必须适应学员的认知特点,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节奏,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和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呈现疏密相间的变化,给学员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使之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学习热情,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

四、教学形式要动静相生,有驰有张

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讲课也大都这样,他们非常注意教学形式的巧妙转换,特别重视动与静的合理搭配,格外注重张与弛的交替使用。一是注意动静相生,穿插得体。教师要适时地将学员情绪饱满、兴趣盎然、思维敏捷、讨论热烈的活跃状态与学员情绪稳定、静心听课、思维专注和相对安静的状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有动有静、动静交替有节奏地进行。二是注重张弛有度、和谐统一。文武之道,一张一驰。课堂教学也要一张一驰,并张弛有度。如果一味地紧张,容易造成学员思维停滞,甚至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相反,如果一味地松弛,则会使学员精神松垮,注意力涣散,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因此,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的策略调控教学节奏,可以有效地消除学员的精神疲劳,使之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要错落有致,起伏跌宕

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谓欣赏文章如同欣赏山峦一样,高低错落的山峦让人百看不厌,跌宕起伏的文章方能引人人胜。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教师讲课不能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有起有伏、潮涨潮落,富有变化。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安排好教学的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变化过程,以使整个教学过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峰回路转、跌宕多姿。首先,要巧设导语,激起学员探新觅胜的情趣,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已始、趣已生的境界和最佳学习状态。而后,酝酿发展,推波助澜,营造几个小浪头,为高潮到来做好铺垫。再后,掀风鼓浪,创设高潮,促使学员达到情绪的高涨和启智增趣的状态。最后,简洁紧凑,妙语收束,让学员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结情更浓、课毕思不断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于伟,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教研室副教授。

猜你喜欢

张弛语速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Effect of laser focus in two-color synthesized waveform on generation of soft x-ray high harmonics
On-surface synthesis of one-dimensional carbyne-like nanostructures with sp-carbon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种”珍珠真神奇
YOUNG·节奏
说话人识别中语速鲁棒性研究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Tracking the Moisture Sources of 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in Shandong,China in July 2007:A Computation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