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生态特色农业差异化发展研究
2015-05-28许察金
许察金
在国内外农业发生了深刻而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出现了差异化、生态化、特色化等特征。四川西部和南部地区气候自然条件独特、农业资源禀赋优良、物产资源丰富多样、农业产业基础条件优越,具有差异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优势条件,是我国未来现代农业最具有潜力的示范区域之一。
一、差异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差异化,是指生产者利用自己本身的某些优势与消费者特殊的偏好,在生产过程与销售过程中,使自己生产的产品与其他人提供的类似商品之间造成市场区隔,使这个产品在目标市场中变得更有吸引力。
而农业差异化发展是通过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供特色化农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以规避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寻求新的空间,促进农业发展的行为。农业差异化发展是为了在区域贸易自由化条件下扬长避短,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生产力分布的不同,决定我国地区间农业的极大差异。农业的差异,也就意味着特色、特点、独有等品质,把这种特色品加以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就可以形成现代农业差异化发展。这种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二、川西南地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本文所述“川西南地区”,主要指四川西部和南部地区,即传统意义上“攀西”、“川西北高原”和“川南”三大部分,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甘孜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羌族自治州、泸州市、宜宾市、自贡市、内江市、乐山市共10个市州,面积35.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72.7%;人口2604.5万,占全省人口32.2%。
(一)川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攀西地区在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条件上具有“崇山峻岭, 高山峡谷,江河纵横”的特点,造就了攀西地区独特的山地立体气候。生态环境既有丰富的多样性发展的特点,又有按海拔高度垂直分布的特点。独特的山地气候和多样的土地、植被类型,使得攀西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培育生物种类多、发展差异化农业条件好。
川西北高原,是四川省地势最高地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年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均为四川省最高值。因此,虽然大部分地区年均温0~6℃,但丰富的光能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高天寒、热量不足的缺陷,因而种植业、林业、牧业上限均高于四川省其他地区。
川南地区主要位于横断山脉到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南部多低山、深丘,北部多浅丘和河谷平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具有气候温和、热量丰足、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无霜期长、冬暖春早、四季分明的特点。农业差异化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川西南地区生态特点农业现状
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十年大力发展,攀西地区农业已有不小发展。无论是农产品产量、农业机械使用功率、农业灌溉设施兴建状况、农业产业化进程都有相当进步。川西北农业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到特色效益农业的巨大跨越,成为四川主要牧业基地。川南地区农作物产量、农业机械使用范围、农业合作社数量、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都有极大提升。
(三)川西南地区生态特色农业的主要特点
1.自然条件特殊,生物多样性突出。川西南地区地形地貌跨度大,气候和冷热条件独特,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种群数量都呈现量大质优的特点,形成了很多品质优良、独具特色的生态特色农业集群与业态。
2.生态特色农业基础条件好,已形成规模效益。川西南地区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已有相当发展,出现一些全国知名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如宜宾茶叶、阿坝土豆、西昌石榴、甘孜牦牛肉等,具有良好的生态特色农业基础。
3.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川西南地区内部由于地理差异导致农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农产品品种、品质都有较大差异,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地区外部又临近国家重点发展的三大城市带、两大经济带,生态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有强劲的市场需求。
4.对生态环境保护贡献率较高。川西南地区通过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形成产业良性发展格局,改变了过去原始的毁林开荒,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行为,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有极大作用,也对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积极意义。
三、川西南地区生态特色农业差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存在问题
1.自然气候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如前所述,川西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山立体气候,适应多种气候区生物生长。但现有川西南地区农业,主要还停留于单一的粮食生产阶段,对因地制宜生态特色农业重视和发展还显不足。
2.农业差异化没有得到充分凸显,特色不特,优质不优。川西南地区现有农业还比较单一,尚未完全做到根据本地特点和优势资源发展农业,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化还没有充分体现,同质化问题还有显现。同时,已有特色农产品如石榴、烤烟在质量、品牌上做得还不够。
3.农业骨干支柱产业尚未做大做强。现阶段川西南地区农业还缺乏骨干支柱产业,现有涉农产业主要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生产,对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差异化、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建设没有足够的支撑能力,产业集聚力、辐射力还不够强大。
4.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现阶段川西南地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少,但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还显不足,国家级龙头企业甚至还仅仅在个位数,严重制约了本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农业产业缺乏中心产业、中心企业;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建设缺乏突破口和带头人。
5.市场影响力及品牌效应差。现有川西南地区生态特色农业还没有形成较为响亮的品牌和较大规模的节日、交流会议,宣传影响力还有不足,宣传力度还显不够,导致川西南地区农产品品牌效应差,品牌号召力弱。endprint
(二)制约因素
1.尚未制定差异化农业产业的专项规划与定位布局。差异化生态农业产业分属于农业、林业、畜牧、发改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而川西南地区现在缺乏一部以全区域农业产业范围为视角、联合农业、林业、畜牧、农工、发改、旅游、宣传等相关部门共同完成的、着眼于川西南地区生态农业产业长期发展与短期目标定位的、协调各方利益并有具体执行措施的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意见文件。
2.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不配套、不到位: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还不完善,涉及农业产业尤其是土地经营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权利归属问题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并确立。涉农的个人、企业或组织因为权属不清,导致其利益不能依法依规得到保护,农业相关体制改革还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降低了个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对进入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的兴趣。
四、川西南生态特色农业差异化发展对策分析
(一)抢抓发展新机遇,实施多点多极多样多元化发展
1.抢抓四川“多点多极”发展新机遇。2014年王东明书记就四川未来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指出四川未来发展要走“多点多极”的发展道路,即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其中攀西经济区的发展,正是要“依托区域内立体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建成全省特色农业优势区和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
2.把握国家经济带发展时机。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一路一带”,即“西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川西南地区位于长江发展经济带的上游,紧靠丝绸之路经济带,位于南丝绸之路的起点位置,具有绝佳的区位发展条件。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川西南地区要紧密结合“一路一带”,以“一路一带”为动力,拉动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1.发挥川西南地区区位优势。川西南地区地处四川西部与南部,东向连接成渝经济区,南部接壤滇中经济区,在农产品需求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川西南地区东部靠近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地区,南部靠近云南高原地区,拥有独特的高山立体农业优势和河谷农业。因此,川西南地区应该抓住区域优势,扬长避短,着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输出生态特色农产品,做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
2.协调区域内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内农业差异化。利用区域内高山立体农业、河谷农业的优势条件,分层次、分条件培育特色生态农业产品项目。并根据地区间资本多寡、劳动力数量、距离城市远近、交通运输好坏等条件的不同,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项目,避免区域内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同质化、单一化,实现区域内农业走向层次分明、和谐多样、互惠互利、协调发展。
(三)加大财政金融扶持,促进社会工商资本进入差异化发展
1.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川西南地区各级政府应联合多县、多企业、多经营主体,设立农业发展基金,为农业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作金融后盾。农业发展基金可以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分担主体风险。也有利于在市场化过程中运用金融力量,以基金为原点,撬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对差异化农业发展的关注度和投资热度。
2.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引资制度,吸引社会工商资本进入。川西南地区各级政府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对差异化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如减免部分税收、手续办理一条龙服务等。同时完善招商引资制度,对有意向有实力发展差异化农业的社会工商资本做到公平管理、监督严格、制度透明、办事规范。
(四)推进产业配套协作,实现农业跨区域抱团发展
1.合理规划产业项目,实现农业在时间区域和空间区域上的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差异化农业发展项目,从时间上做到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相协调,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利用高山峡谷地形带来的气候时间差。与此同时,更要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分布,既利用好川西南地区立体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又利用好各地区不同地形、土壤条件带来的不同资源。
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差异化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川西南地区内部农业发展才能做到有序、科学,避免资源重复浪费投入,做到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协调发展。
2.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发展间的配套协作。川西南地区要实现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产业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起配套的产业链条,完成从上游产业到下游产业的无缝连接。
在农业产业内部,种植业、林业与牧业、渔业、副业可以做到资源循环利用,以农、林的产品废料作为牧、副、渔业发展的原料,以牧、副、渔的废料支持农、林进一步发展,实现农业发展走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
在农业产业外部,加强其与二三产业的联系,完善产品加工、储运、管理、营销的产业链条,以差异化农业发展带动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也发展,反过来以农产品加工服务进一步刺激差异化农业前进。
3.打破地域、部门界限,实现地域间抱团发展。川西南地区发展差异化农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需要打破地域界限、部门界限,共同协商,以整个川西南地区为视角发展农业。这需要加强地区内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共同规划统一发展战略,理清统一发展思路,制定统一发展方案,互利互惠,有序竞争。
(五)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特色产品品牌效应
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平台。一方面,加大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通过农技人员提高农户、农业组织对先进技术的使用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地区农业技术教育平台,通过远程教学、专家走访等方式提高农业技术使用水平;再一方面,加强对农业技术公司、高校、技术组织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对地方农业技术进行调研、指导,甚至可以组织开展结对技术帮扶。
2.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平台。首先,建立健全农业政策信息服务网络,将国家、省、地区出台的优惠政策及时向农业经营者传递;其次,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信息平台,包括市场信息库、电商销售平台、经营者交流网络等,方便农业经营信息交流利用;最后,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平台,包括农产品培育、生长、销售全流程记录等,保证农产品质量监管,也有利于打造本地区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
(六)搭建媒体宣传平台,强化农业区域综合竞争力
1.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品牌。充分利用本地已有生态特色农产品资源口碑,加强对该农产品充分挖掘,进一步做大做强,维护农产品品牌。如凉山州已有的烤烟、石榴,甘孜的牦牛,宜宾的茶叶、竹产品等,应该在进一步根据市场细分需求,进行分类生产,同时创建自己的商标、打造产品特色。
2.利用本地宣传资源,扩大影响力。充分利用川西南地区拥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优势、旅游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宣传本地区生态特色农产品。如凉山州彝族火把节等节庆,可以组合相关特色农产品进行活动、营销。
3.创建农产品交流交易盛会。以川西南地区特殊的高山立体农业、河谷农业和特色生态农产品为基础,创建如石榴节、苹果节等生态特色农产品交易交流盛会。既可以吸引各地先进技术相互交流,又可以带动客商进行产品交易,还可以在相当范围内形成较大影响力,提升川西南地区生态特色农产品档次,增加其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都茂庭.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国西部农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67期.
[2]刘应元,冯中朝,李鹏,丁玉梅.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 年第3 期.
[3]张新宁.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注重区域差异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2010 年第2 期.
[4]张果,陈兰.川西南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立体农业与农林牧系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第4 期.
[5]张果.四川土地类型分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期.
作者:中共四川省宜宾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