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势能在读和写的落差中形成

2015-05-28郭跃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李鬼用典谐音

郭跃红

一、瀑布的启示

有这样一首词:“暗痕春,不惊春娥怯还奔,暗眉闹姿,似纱挂,暗使歌娥摆舞。”如果让你当众大声诵读,读了之后你肯定会悔之无及——因为这首词是利用陕西方言谐音而成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俺很蠢,不仅蠢而且还笨,俺没脑子,是傻瓜,俺是个二百五。”

所谓谐音,就是指字或词不同而声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说话或写作时,就有意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使之增强语言的含蓄、风趣、幽默或讽刺的效果。

你看过瀑布么?水之成为瀑布,正因为有高度、有落差,所以才有气势、有力量,既可发出震撼大地的声响,又可形成光华夺目的彩虹,并且有强大的冲击力量。这在物理学上叫做“落差越大,势能越大”!

依此类推,读和写的落差越大,听和看的落差越大,所形成的势能同样会越大。“语不惊人誓不休”,想要在审题立意上成绩惊人,不妨着眼于关键词运用“谐音取义”!谓予不信,高考时因谐音取义而得高分甚至满分的作文就有《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心绿·新绿》、《至诚,至成》、《桃花源祭——不听智者之言的悲剧》和《三国演“异”》。而2014年7月的《人民日报》至少有四篇文章以“谐音取义”方法取胜,请看其标题——

对“李鬼大学”要主动出击(2014年07月15日05版,“李鬼”谐音“李逵”)

调查显示,受监听和安插间谍等丑闻影响,美国在德国形象大打折扣/“谍谍”不休,德美关系雪上加霜(2014年07月17日21版,“谍谍不休”谐音“喋喋不休”)

安徽连续三年清理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明年压缩至少1/3/让“跑部钱进”止步(2014年07月21日02版,“跑部钱进”谐音“跑步前进”)

60所虚假大学被曝光/报考大学谨防李鬼(2014年07月24日12版,“李鬼”谐音“李逵”)

二、谐音的效能

谐音取义的修辞之妙,通常并不止于谐音,而是同时兼有其他修辞手法的功效,常见的有双关、飞白、仿拟、对比、用典和镶嵌。在此只强调一下飞白和用典:

(一)飞白

又名“非别”,是明知说错或写错而不予改正,有意将错就错,如实加以记录或援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由此,一方面两个不相容的语言信息形成一种反差,另一方面两个不相容的语言信息的代码转换,又会与受众的认识结构产生偏离,由此引发悬念和探究热情。如《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7日一篇文章题为《不跳“龙门”跳“农门”》,就是借某些地区方言n、l不分的现象,使“龙门”与“农门”音近相谐,对近年高校出现的农村籍学生不迁户口现象进行追踪调查,从而巧妙地反映出当今社会、当今时代中人们的一种有悖于传统的崭新观念:甘愿进农门,而不去跳龙门。这种观念的改变是十年前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正是通过方言谐音取义,才使这区区几个字传达出如此丰富深厚的信息内涵。

(二)用典

将一个为人熟知的典故浓缩于谐音标题当中,使标题所要表达的意义从典故寓意中表达出来,用以讽刺某一社会现象。如:

《“李逵”一岁多,“李鬼”十几个——促肝细胞生长素深受假冒之苦》(《经济日报》1993年4月25日):本题结合讽喻和对比手法,巧妙地将《水浒传》中真假李逵的典故浓缩于标题的对比句中,用以嘲讽十余家企业生产销售一种某厂家正处于试产阶段的治疗重症肝炎新药的假冒行为,深刻地揭露了生活中的阴暗面,使人警觉。

《桃花源祭——不听智者之言的悲剧》:这是江西考生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祭”“记”的谐音显得灵气十足。作者巧妙地借用《桃花源记》原文中的某些素材,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虽不无夸张之语,但总体上是符合逻辑的,切合环保主题,对自然名胜的过度开发这一现象提出了合理的批评。结尾出人意表,表现了考生的机智。

《三国演“异”》(《课堂内外(初中版)》2002年第04期):这篇作文拟定的题目标明了文属“戏说”,作者对《三国演义》如此熟悉,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熟悉小说的人物关系,乃至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情,熟悉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熟悉到可以用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表达自己对“诚信”的看法,自有其现实借鉴意义。

至于镶嵌,与用典、引用等辞格有重叠交叉,即把一些特定的词或短语甚至名言巧妙地、天衣无缝地镶进或嵌入文中。如唐伯虎的著名对联“一担重泥拦子路;两岸纤夫笑颜回”,就刻意把《论语》人物嵌入其中。上联的意思极为明白,即一担河泥拦住了您的去路,又含孔子当年劝阻子路之意。下联表面意思是纤夫们笑逐颜开地回家,而“纤夫”谐音“庆父(成语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又隐含当年鲁国权奸讥笑孔门贤人之意。联语虽写眼前景物,却暗含鲁国历史故事,是一副难对、巧对。

三、寻找可谐处

中国有成语叫“言近旨远”,说的是语言表达虽很浅近,但主题思想却很深远。在审题立意中运用谐音取义方法,首要的问题是锁定关键词。何谓“关键”?一般说来,固然应该重视“旨”——主题思想,但有时候却要重视“言”——语言表达。

许锡强老师曾经在《东阳日报》和《浙江教育报》上发表一篇杂文,评论的是“挟众逼文评职称”现象,副标题叫《论“挟众逼文评职称”现象》:

“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为了评上职称,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相应的职称论文,就成了不少专业技术人员的追求。这其中,最让人厌恶但起而效尤者却甚多的是“挟众逼文”现象。

“挟众逼文”的前提是身边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堪称“论文写作能手”的人存在,他们当众之下又难以扫“挟众逼文”者的面子。通常的情况是:有这种能手在场之时,有人就会当着众人之面而大叫大嚷(或者并非大叫大嚷,但至少在场的人却都能听到):“谁帮助我搞定一篇高级职称论文,我将……”

这就是“旨”——主题思想,但他却加了一个正标题叫《“高调”势必成“搞掉”》,这就是重视“言”——语言表达,即把文章比较精彩的语言表达拿来作标题吸引人,正副标题虚实相生,值得注意。请看相应的点题文字: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鬼用典谐音
“李逵遇李鬼”引发的法律问题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法治漫坛
习近平用典
绝妙的数字灯谜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
“李鬼大学”带给人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