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学后研”的一点思考
2015-05-28刘胜欢
刘胜欢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所以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
由于知识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识的,因而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的观点不同的东西,这样认识事物就会更加的全面。因此,新的课程观不再把老师视为权威,而是定位为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由此“教学相长”这句圣人的名言到了今天得到了特别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人们索取的知识途径不再仅限于老师的传授,而是由老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交给他们摄取知识的途径,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课堂上学生们把自己学习得来的知识进行交流,把自己思考的过程进行碰撞,老师把学生学不会的知识来进行仔细讲解,把学得浅层的导向深刻,把知识的内涵进行挖掘,进行研究,来促使学习不断地走向深入。由此我校智慧课堂在前期的基础上提出了“先学后教”“先学后导”“先学后研”课堂文化建设。
一、先学的具体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编写学案时,在学案当中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要完成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有了具体的内容来完成。
2.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
以往的预习常常在每天的作业的最后一项中,有时没有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来完成,往往是轻描淡写不了了之。当下多数老师知道了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学生的自学,也把自学这项作业不自觉地移到了作业的第一项中,在时间上给了充分的保证。
3.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
以语文为例:中央教科所的韩立福教授根据他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语文的自学以读为主,小学生读课文要在15遍以上,初中生10遍以上,高中生6遍以上,在读中落实“查、划、写、记、练、思”。以《老人与海鸥》为例,①跟老人对话: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跟海鸥对话:你为什么有这样种种的表现?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③编辑部为什么选这篇文章,对我们小学生有什么意义?韩教授提出的三类课型中,其中的“问题发现课”就属于自学指导的类型,也就是说在学生自学能力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教师不能放手,学生的自学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4.要有适当的激励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完成的情况,班级的自学程度,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及时地检查反馈,做出相应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驱动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
关于“后研”中的“研”,即是是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考虑或商讨问题等。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说的就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这是山东潍坊教育局局长李希贵的呼唤。就当今而言,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
二、高年级的语文课堂“研”的内容
1.学会质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亚里士多德)“学贵有疑”。无论是圣人还是哲言,都说出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现在的课堂,多数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解答,或者是学生机械地完成书后的练习题或练习册中的问题,很少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即使在学案中设计出发现问题这一环节,课上也往往是一带而过,草草收兵。因此,课堂教学要在质疑环节上要下功夫,留给学生充分阅读和质疑的时间,要引导学生会问,能问,问得经典,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富于挑战性,“优秀教学的本质在于那些组织得恰当的问题。”(苏格拉底)不要让假问题占去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要使学生养成每读一句话要问个为什么,自己是否读懂了,是否读明白了文字背后的内涵,是否实现了三个对话等,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能力。
2.学会独立思考
有些语文课堂,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是直接在参考书上找答案或上网搜索,这样速度快,正确率也高,回答问题成了背参考书,这样长期下去的结果将是学生没有了思维,创造力被抹杀了,思维钝化了,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机器,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3.学会思辨
就自己班上的学生而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唯一的,只要一个学生说对了,不再会有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思考问题,对别人的答案要思考是否正确,是否能完全代表自己的观点,更要敢于说“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去辩论,让学生的思维在求疑思辨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