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古诗意境,品味诗意人生

2015-05-28吴艳园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4期

吴艳园

【摘 要】一份浪漫,一份执著,一份诗意,一份追求。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有一颗珍珠,熠熠生辉。“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代文豪苏轼曾经这样说过。因此身为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这块文化瑰宝地教学更应三思而后行。本文笔者将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来简单地谈谈古诗教学心得。

【关键词】古诗意境;写作背景;绘图再现;语言品味;联想想象

纵观诸多诗歌,都存在着一个灵魂,那就是意境。所谓意境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因此,笔者认为古诗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诗情画意地教,学生能否诗情画意地再现古诗意境。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来简单谈谈方法

一、从写诗背景入手品味诗的意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不分析其背景,就难以了解诗中感情的基调。因此,要领会诗的意境,就必须分析诗的背景,从中认识诗中艺术境界的氛围或情调。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古诗课堂教学上,教师不妨用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古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坎坷经历,把学生带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二、从绘图入手再现诗的意境

诗,语言表达的艺术,画,线条色彩的艺术。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古诗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课本插图或自制的幻灯片根据诗的内容绘制诗意图,再现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的马致远的《秋思》时,我让学生画一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或用简笔画,或用素描简单勾勒,一幅幅充满稚气与童真的画面上呈现出:干枯的藤蔓,缠绕着一棵垂死的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夕阳向西缓缓落下,秋风萧瑟,在一条古老荒凉的道路上,一匹疲惫的瘦马,瘦马上一个瘦弱的人。然后我就着画面内容继续引导学生:看到这样的景物,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马上的人又是谁,此时在无限夕阳下他又会想些什么?这样,诗人的思乡之情自然也就跃然纸上了。

三、从分析语言入手品味诗的意境

分析诗歌的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的语言,理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找出句子之间与思想感情关联的因素,切忌架空分析。由于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及诗歌句子结构的特殊性,分析诗歌的语言,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讲清关键词语,只有抓住这些关键字眼,深刻挖掘,才能真正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诗句时,我抓住了“悠然”与“见”这两个关键字,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我让学生讨论如果“悠然”二字换成“忽然”、“突然”等词,“见”换成“望”、“看”、”、“瞅”等字好不好。学生在讨论过后认为还是原来的词用得好,因为能把陶渊明那种恬淡闲适的不经意间的心情和神态描摹出来了。这样的讨论,在无形间就拉近了学生与本诗意境的距离。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不少。

四、从调动联想想象入手,品味诗的意境

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如教学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尽”、“生”等关键字展开想象。一片荒芜的古原上,在春风的吹拂下,被野火烧过的野草顽强从地下破土而出,展示着蓬勃的生命力。再读“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又引导学生抓住“满”字展开想象,体会到在荒芜的古原上,诗人在此送别自己的好朋友,连小草充满了离别的伤感,更何况是人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把学生的情感与诗人拉近距离,古诗的意境美也就一览无遗了。

古诗文的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发掘和检验。以上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教学一线的老师的注意,让古诗文教学这一束鲜花在教学研究的园地中更灿烂地绽放。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吴忠仁.中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策略.武汉出版社.199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