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政治课活动化教学模式探析
2015-05-28金桂香
金桂香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加深对教育改革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去,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方法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克服思想品德课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进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化的探讨,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落实品德课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小结梳理
一、活动化教学模式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1.实行活动化教学是适应德育理念创新的需要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德育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通过践行既有利于掌握知识,陶冶情感,还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2.实行活动化教学是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推动了教材改革。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课程标准,新教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按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新教材内容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的典型事例,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的活动不等于具体事例的简单罗列,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引发学生思考,从具体事例中引出道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在体验中升华感情;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的平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这些活动当做一种“点缀品”,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而应该“吃透”、领悟这些活动并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践行。
二、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程式
1.创设情境──导入
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主要是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新课的学习选准切入点。导入新课中,我们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情景或来一段充满激情的讲演,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从新旧课的联系入手,从复习旧课中,过渡到新课,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基础。无论哪种形式,都应把学生的情绪调到“优势兴奋中心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
2.合作探究──体验
这是活动化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参考教材内容精心组织学生活动,即以实现教学内容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将内容的呈现与展开活动融为一体,也就是真正实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因而在此环节可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让学生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中,开展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沟通中,在切身的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正确”答案、“规范”形式去限制学生,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灵活解开学生的“盲点”,去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小结梳理──明理
这是对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活动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教材的回归。“明理”环节紧承“体验”环节,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互相推进。新教材没有枯燥的理论,知识体系也不甚明显,但每个活动后面都以情景交融的对话,用人性化的语言,阐述了一定的观念。这些观念来自于学生的体验,但又高于学生的体验。文本的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帮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观念、提高行为动机。小结梳理的形式,同样要注意师生互动,变化多样。
4.迁移拓展──践行
新课程增强了德育功能,重视促进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道德知识,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践行”环节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创设问题情景,抑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给予学生再次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学习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
三、对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1.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与学的文本,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教学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是教材的再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提高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既要充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又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而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超越教材。新教材每一框内容活动不少,设计的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对于教材中活动我们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化教学就是为了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剥夺了学生体验的权利,而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学生自己能做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自己能想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3.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下,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师道尊严”,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更应不断摸索、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建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新的教育理念、新教材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一定会大有可为;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就是成长的乐园。可以相信,在广大同仁的共同参与下,活动化教学模式一定会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