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构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5-05-28李金榜
李金榜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以及提问的技巧等方面进行阐述,构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技巧性;有效性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巧妙地使用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竞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对课堂进行提问,浅谈几点:
一、激趣性的提问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例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发散性的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可先提问:“有一块正方形稻田边长为a米,现每边长扩大b米,求后来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可让学生先试着求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思考,利用以前学过的求面积的知识得出各种不同解法,在化解的过程中即可归纳出公式。
三、启发性的提问
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如图,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可提问:“若带Ⅰ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Ⅱ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四、悬念猜想的提问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答复,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根与系数关系”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解出方程x2+5x-6 = 0的两个根,求出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然后,教师提问:“我们不解该方程能求出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吗?”经过思考,学生明白要想不解方程,求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必须寻找新的规律。教师再提示从数字方面去思考,这样,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铺垫性的提问
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提问课本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了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该定理?”这样提问,就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积极思考,探索本定理的证明思路,于是证明的主要难点——添加辅助线很容易被突破。
六、设疑性的提问
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疑问,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初中几何讲到平行线的定义时,学生并不难理解,让学生提问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提出激疑性的问题。不妨问学生:“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疑点,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数学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